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林添辉
[导读] 目的 本文研究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在: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研究对象纳入我院诊断的7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最终均通过病理诊断确认,选择70例无类风湿关节炎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类风湿因子检测,收集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数据,再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计算分析。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方面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数据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患者在治疗后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趋向于正常标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通过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有效的进行检测,患者发病后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在治疗后会逐渐恢复,因此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准确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对于检测诊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类风湿关节炎;诊治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患者发病后表现为滑膜炎以及关节软骨部分损伤等,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病情逐渐严重,甚至发生关节畸变等情况,不利于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1]。因此,本文将针对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在: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研究对象纳入我院诊断的7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最终均通过病理诊断确认,选择70例无类风湿关节炎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男性:3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3.2±11.7)岁;对照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男性:3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3.1±11.2)岁。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数据。在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的各项诊断结果符合我国医学会当前给出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加入本文研究当中;患者有足够的依从性,可以完成各项随访[2]。
排除标准:患者出现精神异常情况或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患者依从性较低,无法完成相关随访[3]。
1.2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类风湿因子检测。检查方法:对两组研究对象在空腹状态下采取肘部位置静脉血液样本,通过离心设备进行分离后采集上层清夜,检查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指标[4]。治疗方法:为患者予以来氟米特口服,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在患者症状缓解后,用药剂量维持在每天10mg,共计治疗24周[5]。
1.3观察指标
收集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数据,然后对比分析。在治疗前检查两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水平,然后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再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工作的各项数据信息,并输入到SPSS19.0软件。利用±标准差来对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的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经t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数据分析
研究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方面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为两组研究对象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数据分析。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数据分析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关节炎症,发病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类风湿因子一般情况下会表现成IgM类,主要在患者滑膜液以及血清中存在,因此通过对血液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类风湿因子数量[6]。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存在的类风湿因子数量较低,而单核细胞产生的可溶性物质能够有效的抑制机体内类风湿因子的存在数量。而在患者发病期间,类风湿因子数量会大量增加,因此可以作为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指标。而在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当患者发病时C反应蛋白水平也会出现明显改变,出现迅速增加的情况,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重要的检查内容之一。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方面的数据与对照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数据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患者在治疗后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趋向于正常标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通过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有效的进行检测,患者发病后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在治疗后会逐渐恢复,因此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以准确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对于检测诊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渊,邱博,李莉.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41-44.1674-4985.2020.02.011.
[2]张衍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 的价值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2):83-84.
[3]邓志航,朱小红,苏泳恩, 等.RF、CRP及ESR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3):80-81.
[4]陈明,姚婕,覃晴, 等.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12):2747-2748.
[5]赵丽娜.两种方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在联合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6):79-80.2020.06.036.
[6]申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3):393-395.2020.03.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