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以输入型新型冠状肺炎病例为主定点医院流行病学及防控策略,探索闭环管理在新冠肺炎防控策略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1月18日-3月8日苍南县人民医院收治17例SARS-CoV-2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定点医院防控采用闭环管理策略经验。结果 本组共收治17例SARS-CoV-2感染病例,武汉输入性病例13例;密切接触者感染3例,流行病学史不明确1例。本定点医院采用闭环管理策略17例SARS-CoV-2感染病例均第一时间收治隔离病区,无医院内交叉感染,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输入型新型冠状肺炎病例为主定点医院通过闭环管理,有效控制SARS-CoV-2感染传播。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防控策略;闭环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COVID-19)中文简称新冠肺炎(NCP),由SARS-CoV-2感染所致。这次突发疫情席卷全球,4月8日湖北武汉解封,重新与外界“连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基本胜利,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1]。温州市为远离武汉重要疫区,也为侨乡之一,防控压力仍巨大。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作为苍南县及龙港市135.2万人口的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收治患者以输入型病例为主,现将我院17例SARS-CoV-2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相应的防控策略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苍南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9日收治SARS-CoV-2感染患者。以及与收治病人密切接触史人群和武汉回乡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对象。
1.2 确诊标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标准严格参照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性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2] 。
1.3 出院标准:① 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② 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③ 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④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 24小时)[2]。考虑核酸检测假阴性干扰[3],苍南医院一直坚持咽试子+深咳痰双采2次核酸阴性,大便核酸检测1次阴性作为病毒转阴标准。
1.4 新冠肺炎救治闭环管理模式实施方案。
1.4.1医院大门入口分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每个卡口测量体温、检查或补办支付宝健康码,绿码可到普通门诊急诊,黄码红码到发热门诊就诊。
1.4.2 发热门诊就诊流程管理,见图1:

图1.发热门诊闭环管理流程图
1.4.3留观病房管理:留观病房管理见图2.危重症发热患者根据流行病学,血常规、肺部CT表现符合疑似患者转急诊负压病房,咽试子核酸流程同留观病房,如有确诊重症病例须市专家组会诊转相关收治医院。

图2.疑似患者的筛查及医疗救治流程
1.5隔离病房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性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及浙江省卫健委电视会议精神,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合并症予个体化治疗。符合出院标准后由120专车送医学观点隔离。
1.6 确诊病例出院后管理:患者出院后医学观察点隔离14天,再居家隔离14天,由当地责任医师负责监控体温症状。出院3天电话随访,分别1周、2周、4周到发热门诊深咳痰+咽试子+粪RT-PCR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途中专车接送。
2. 结果
2.1 发病群体流行病学特点: 17例SARS-CoV-2感染病例中1例司机为确诊患者密切接触、2例为确诊患者家庭成员密切接触,1例流行病学史不明确,其余13例为输入性病例,且均来自武汉回乡人群。流行病学详细资料见表1:
表 1:.苍南医院收治的SARS-CoV-2感染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2.2医院防控策略执行情况:采用闭环管理模式设计发热门诊就诊流程管理,通过发热门诊确诊COVID-19患者13例;医学观察点共筛查出COVID-19患者2例, SARS-CoV-2无症状感染者2例,未发现院内新冠肺炎病毒交叉感染,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医院运行有序,避免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及患者恐慌,无投诉纠纷事件。
2.3 随访结果:本定点医院于2020年3月8日COVID-19患者清零,出院随访17人,随访时间均满30天,截止发稿日患者无发热,无肺部CT渗出再发或增多,1例出院后第28天大便核酸阳性复阳再次收住院观察1周后大便核酸转阴。
三、讨论:
SARS-CoV-2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 β 属(coronavirus),为目前发现第7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一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2]。 SARS-CoV-2传播能力强,根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基本再生数 R0值在(2.8,3.9)之间[6]。人群对 SARS-CoV-2 普遍易感,其患病严重程从无症状感染者到危重型都有分布,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为传染源[7]。疫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群体性、社会性和阶段性等特点[8],医疗机构需要及时甄别、有效管控、科学处理,在关注筛查患者和医疗救治展开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和科学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9]。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根据SARS-CoV-2病毒特性,并按照2020年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国卫办医函〔2020〕65 号《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10]采取闭环管理模式,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从医院大门入口、门急诊、发热门诊、留观、住院、出院后护送、随访全程形成闭环,“点对点,无缝衔接”,切断一切可能传播途径。闭环管理降低我院院内感染风险,减少漏诊,消除其他医务人员和患者恐慌。通过政府得力联防联控措施及温州医科大学苍南医院严谨医院管理,苍南县及龙港市新冠肺炎发病人数远低于周边县市,至发稿日院内零感染病例,医院人员零感染。
日内瓦时间2020年3月11日傍晚,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经构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11]。此次疫情爆发于中国武汉,但目前新冠肺炎源头及中间宿主目前仍无定论,疫情走向仍不明朗。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在政府领导下疫情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除武汉外大部分地区已经清零,但国际形势仍不容乐观,世界疫情短时间控制可能小,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与反弹”为当前最重要任务,不能松懈。本世纪人类经历多次疫情,2002-2003年SARS,2009年H1N1,2012年MERS,2013年H7N9,2014年埃博拉病毒及这次COVID-19,每次疫情对公共卫生系统都是不小冲击,人类在抗疫中不断学习成长过程。传染病防控主要为控制传染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而闭环管理为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措施之一,闭环管理应成为为疫情防控核心理念。针对不同流行学特点、不同时期及防控机构应对能力,需要实时调整每个环节细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完善流程。本组一例出院28天大便核酸检测仍出现阳性,故闭环管理不仅局限于医院内,院前、院后也同样重要。纵观国内外有不少医务人员感染,与早期防控不到位,存在短板有关。目前我院布局仍不合理,尽管不断修改闭环管理实施细节,仍不能做到疑似患者和普通病人完全分离,以后医院改造或新建医院务必做好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零星散发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4/content_5495104.htm
[2] 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45号 2020-02-19.
[3] 莫茜,秦炜,傅启华,等.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因素[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E002-E002.
[4]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
[5] LI W, SHI Z,YU M,et al. Bats are natural reservoirs of SARS-like coronaviruses[J]. Science 2005,2005(310):676-679.
[6] 周涛.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基本再生数的初步预测[J/OL].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0年3月第20卷第3期[2020-02-06 09:26:4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56.r.20200204.1640.002.html
[7] 国家卫生健康委,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17号.2020-02-0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9/content_5476407.htm
[8] 柴光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防控对策和措施.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3.31(5):385-387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2011 年 1 月 8 日修正版).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2 (1).64-68
[10]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0〕65 号. 2020年01月22日
[11] 世卫组织网站主页.世卫组织总干事2020年3月11日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媒体通报会上的讲话行.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2020年3月11日. 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fing-on-covid-19---11-march-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