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行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曹伟彬
[导读] 为了提高胃癌根治术后康复效果,探讨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术后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胃癌根治术后康复效果,探讨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术后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其平均分组,其中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肠内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以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液免疫指标(IgA、IgG和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IgA、IgG和IgM水平均有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5)。结论:胃肠癌根治术后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营养水平,还能够提高体液免疫功能,促进病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营养指标;免疫功能;疗效
   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并年轻化的趋势,已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胃癌治疗措施很多,其中早期行胃癌根治术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但胃作为主要的消化器官,胃癌术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因此必须予以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1]。为了提高胃癌根治术后康复效果,本院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平均分组后分别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和肠内营养联合支持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组)和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各40例;入组患者均有明确的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结果且此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和备案。观察组40例患者中含男性26例和女性14例;患者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2.2±6.4)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含男性25例和女性15例;患者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1±6.3)岁。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并签订治疗协议书,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类似,组间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具体为:术后2天借助中心静脉管输注营养液,营养液中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的含量分别为130、45g、68g,总能量 1400 kcal,每袋液体为1920ml,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在营养液中加入各种维生素和电解质。输注过程中,初始速度应控制在30ml/h左右,后期可逐步增加输注速度至110 ml/h左右。观察组患者则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体为:术后1d即为患者置鼻肠营养管并做好固定,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满足患者机体应用需要。术后第一天,用精密输注器沿鼻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混悬液,注入速度控制在20 ml/h左右,输注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如患者无不良反应出现,可提高输注速度到70 ml/h左右。每天营养参考剂量为:热氮比 (100-150)∶1, 蛋白质 1.2-1.5g/kg, 非蛋白热量 107.75kJ/kg, 营养液总热量控制在125.52 kJ/kg。所有患者连续输注1周,然后进行疗效评估。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观察组和对照患者术后7d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及体液免疫指标(IgA、IgG和IgM)水平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由本院检验科应用美国 BECMAN公司提供的ARRAY360免疫分析仪检测体液免疫指标含量,操作过程中严格遵说明书要求执行[2]。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d各营养指标水平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d各营养指标水平对比(X±S)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体液免疫指标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液免疫指标(IgA、IgG和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IgA、IgG和IgM水平均有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体液免疫指标对比(X±S)





3讨论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根治术是当前常用的治疗手段,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创伤大,很多患者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降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等,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发现,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而且术后1周,和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IgA、IgG和IgM水平均有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显著(P<0.05),这和多数临床报道相一致,同时也说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更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肠内营养混悬液所含热量相对较高,更容易被胃肠道所吸收,在为机体补充充足的脂肪酸及氨基酸同时增加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同时肠内营养混悬液还可以抑制迷走神经发射,减少胃肠激素的分泌,削弱胃肠动力作用;随着肠内消化液及内分泌激素含量的增加,肠黏膜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利于肠功能恢复[4]。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相比,术后患者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更利于纠正患者体内负氮平衡,防止体重减轻,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5]。总之,胃肠癌根治术后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改善患者营养水平的同时促进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兰,张霞.胃癌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J].西部医学,2017,29(11):1555-1559.
[2]朱云龙.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和肝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11):855-857,860.
[3]李治刚.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免疫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0):988-991.
[4]张泽.胃癌患者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对其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8):1287-1289.
[5]王丹,张丽莉,程晓娜,等.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治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22(5):423-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