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指导的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梁胜 刘春香
[导读] 目的 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指导的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 要】目的 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指导的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 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手术伤口小、恢复快等特点,有助于促进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椎病变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纤维环、软骨等腰椎间盘组成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在外力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脱出,从而压迫相邻脊神经根,引起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起效慢,且易复发,手术治疗可直接解除神经根压迫状况。目前医疗技术逐渐进步,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椎手术中的运用逐渐增多,实施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减少传统开放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为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指导的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90例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依照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3.2±0.7)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4.1±0.3)岁。患者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均为旁中央型,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骶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排除相关禁忌症。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保持侧卧位,在腰椎后正中切口,逐层将皮肤组织切开后沿着骨膜向下剥离椎旁肌肉,将病变的椎关节充分暴露。采用枪钳将上位椎板下缘和关节突关节内侧咬除,制成1 cm的骨窗,使用剥离子将黄韧带分离出来并切除。显微镜辅助下用剥离子向另一侧牵拉神经根,将髓核露出,用尖刀片分离后纵韧带并切开,将髓核摘除。仔细检查椎管和神经根管后松解神经根,对术腔进行止血和冲洗,安置引流管后常规缝合伤口。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在术后24 h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拔除引流管。
        研究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局部麻醉,患者取侧卧位进行手术。以C臂机辅助确定病变的腰椎间隙后,在椎间孔镜下置入穿刺针,于关节突出部位进入椎间孔,随后置入导丝,沿着导丝的方向做长度为1 cm的切口。逐级置入导棒和扩张导管,将椎间孔与椎管间扩至同等距离后置入套管,用C臂机透视确定管道的位置,将内窥镜置入,摘除髓核组织。调整内窥镜的方向继续探查椎管,将黄韧带、神经根和后纵韧带充分暴露,采用双极射频技术将残留的髓核组织彻底消融,待神经根能够跟随呼吸频率自由波动后将周围的神经根组织清理干净,松解神经根,逐层缝合伤口后完成手术。患者在术后要进行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并给予临床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
        根据研究目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①统计并比较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越严重。③选择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估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分)
 
         2.2 两组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采用手术的方式缓解疼痛,通过髓核摘除来改善腰椎功能及预后。传统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操作简单、视野清晰等特点,能够在直视下将增生骨质和黄韧带切除,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但手术会受开窗的影响,并且在剥离骶棘肌时受到限制,手术中需要对硬膜囊进行牵拉,易造成硬膜损伤,不利于术后恢复。,相关研究现实,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通过导针穿刺来扩张软组织、建立工作通道,穿刺点是患者腰椎后侧方,微创,可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并最大程度保持患者腰椎解剖结构完整,使医源性脊柱不稳定发生率明显减少,减少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形成;可对病变组织进行精准辨识,准确辨别出受压水肿神经根及硬膜囊,有效降低神经根损伤风险,缩短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康复时间,预后可获得明显改善。本文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说明该种手术方法疗效确切。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状况,且手术时间短、伤口小、恢复快,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可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健强,牟元明,王海涛,成振波,赛煜.经皮椎间孔镜指导的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J].名医,2020(01):62.
[2]龙正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1):18-19.
[3]李光宝,尹建文.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3):3835-3837.
[4]蔡海平,张文志,葛畅,段丽群,李旭,贺瑞,张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颈腰痛杂志,2019,40(06):743-7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