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腹部轮换注射卡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146例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分组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研究组接受腹部轮换注射卡,对两组患者皮下瘀血率及皮下瘀血程度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皮下瘀血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下瘀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患者采用腹部轮换注射卡且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可以有效减少皮下瘀血发生率。
关键词:腹部轮换注射卡;低分子肝素;皮下瘀血;皮下注射
腹部的皮下组织较为丰富,注射范围较大,因为经常被选定为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但实际注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患者皮下出血[1]。近年来国内外均对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加大了研究力度,表明通过采用规律轮换注射可以大大降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明确腹部轮换注射卡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我院特别设计了腹部轮换注射卡用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实践表明可以大大减低皮下瘀血发生率,现对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接诊的146例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的患者按照抽签分组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3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8例,年龄30-73岁,平均(57.8±10.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9例,年龄33-74岁,平均(57.1±1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参与本次治疗研究。
1.2方法
1.2.1注射方式
两组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装药液(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X20000391)皮下注射治疗,每支4000AxaIU,每12小时1次,使用剂量与用法均相同。注射均采用相同皮下注射标准开展腹壁皮下注射,一次性预灌封注射器自带0.1ml空气,在注射前不需要做排气处理,确保枕头朝下,将空气弹到药液的上方。注射过程中,先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拇指捏起腹部注射部位皮肤5-6cm,呈褶皱状,确保褶皱高度大于1cm,垂直进针,推注药液时间控制在10s内,10s后快速拔针,然后用棉签垂直轻压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此过程避免揉搓穿刺点。
1.2.2腹部轮换注射卡制作
研究组采用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接受轮换部位注射,腹部轮换注射卡图以患者肚脐为中心,所注射的部位要确保避开脐周2cm,距脐上下5cm,左右10cm,两次注射点间隔确保在2cm以上[2]。对轮换图的注射点编号,脐部左侧注射点编号为1A-7A,右侧依照左侧进行编号,编号为1P-7P,图中的A表示每天8∶00注射点,P表示每天20∶00注射点,数字1-7表示周一至周天。轮换纸采用A4纸,注射时选择对应的编号注射,严格按照顺序注射。注射工作完成后将轮换图存于患者资料卡中,每次注射前详加检查,每次注射完成后打勾,做到1人1用。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腹部轮换注射卡详见图1。对照组共计注射367次,研究组注射370次。

图1 腹部轮换注射卡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在每次皮下注射的第2天均对患者是否皮下出血加以观察。皮下瘀血程度评价方法:当皮下出血面积<0.5cm×0.5cm时计为无出血;在0.5cm×0.5cm-1.0cm×1.0cm时计为轻度瘀血;在1.0cm×1.0cm-2.0cm×2.0cm时计为中度瘀血;当皮下出血面积>2.0cm×2.0cm时计为重度瘀血[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的处理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计量资料用()表示,使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皮下瘀血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下瘀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瘀血率比较(n,%)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一种新型抑制血栓而形成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优势显著,其不需要连续监测,且分子量小,生物利用度高,现已经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预防治疗中。有研究发现,当向心血管疾病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常常会引起患者皮下瘀血和血肿,严重时会出现硬结和坏死,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
3.1 设计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的必要性
脐周皮下毛细血管少,而且皮下脂肪较厚,不易被破坏,具有利于药液吸收的优势,但是如果随意选择部位进行注射,经常会出现因为注射部位密集而皮下出血的情况,对患者注射过程中舒适感与安全性均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低分子肝素药液针头非常细,注射后不会留下痕迹,医护人员在下次注射时无法准确找到,也就导致经常会出现同一部位重复注射的现象。因此,为了减少患者出现皮下局部组织损伤红肿,必须设计一种简单易行的定位方法,以此确保每次注射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3.2 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的优势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接受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注射后,皮下瘀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明确无规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往往会因为重复进针或者进针距离小而导致皮下局部浓度高,进而造成皮下瘀血的现象,而通过自制的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可以有效的对注射部位进行规划和确定,极大的减少了皮下瘀血率的发生。本次注射部位选取在脐周上下5cm、左右10cm的范围内,有效的避开了脐周直径1cm的范围注射,之所以选取此区域,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此处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较少,另外在注射时医护人员可以轻松捏起皮肤形成褶皱,更利于药物的扩散和吸收,不容易出现皮下瘀血现象。
就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可以准确定位注射位置,且可以有规律的轮换注射位置,避免了同一部位重复进针的问题;②利用对角轮换注射方式可以保证两针之间间隔最大距离,能够有效减少局部药物的浓度;③整体操作流程较为简单,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可以提升皮下注射的有效性[4]。
综上所述,自制的腹部注射轮换卡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准确注射低分子肝素,实际操作性强,患者易于接受,可以有效减少皮下瘀血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匡霞,叶显元,胡迪.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9,23(10):1980-1982.
[2]刘晶晶,钟卫红.低分子肝素钠的两种不同注射方法致皮下出血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9,06(17):75-76.
[3]赵柳华,潘静,朱飞燕,等.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9):1458-1461.
[4]杨雪艳,马美玲,沈洁.轮换定位卡在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中的应用[J].中外医药研究,2018,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