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阐述脾肾阳虚,无根之火外越,阴火循三阴经至口咽引起的口疮,并举医案验证,用健脾温肾潜阳之法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口疮;脾肾阳虚;健脾益气、交通心肾、引火归元。
口疮,历代医著又将其称为口疡、口破、口疳、口糜等。这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1]:“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口疮一般多认为是火旺所致,治疗常常以生地、栀子等一派寒冷药物,但临床疗效并不显著,有一种满身纯阴,全无火象可凭之证,多被忽略。火神派郑钦安[2]认为口疮,亦非仅由胃火旺极所致,治疗以甘露饮、凉膈散,或用西药消炎,虽可暂时告愈,但如吃辛辣煎炒食品,满口又生白疮。因“诸痛疡疮,皆属于心”,后世医家也多遵循《内经》之旨, 从热证的角度治疗口疮。余在随导师魏鹏飞主任临床诊疗中发现从脾肾阳虚的角度治疗口疮也能获得很好疗效,现介绍交流如下:
1.病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足少阴肾经连舌本、散舌下,故发口疮与脾、心、肾的关系比较密切。在五脏生理功能中,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心水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而肾水上济需依赖于肾阳的鼓动,故肾阳无力鼓动肾阴上承于心,而导致心火上亢。因此,其病机根本在于肾阳不足、心火上亢,其火的本质亦为虚火。
《寿世保元》[3]:“口疮白,脾脏冷”。《圣济总录·口疮》[4]:“论曰:口疮者,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杂病源流犀烛》云:“脏腑积热则口糜??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古代文献多认为口疮的病机乃“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从金元时期的朱丹溪之后,很多医家开始认识到大量寒凉药物不仅不能治愈口疮病,过度使用寒凉药会损伤人体的脾肾阳气, 肾阳不足,阴寒凝滞,就会出现虚火外越,火不归元就是口疮的一种病理状态;脾主升清降浊,脾阳不足,清气不升,水谷精微运化失常,疮面失去濡养,因此病情缠绵难愈。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脾土虚弱,不能摄制肾水,以致土虚水侮,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相火上冲发为口疮。元·朱丹溪非常重视相火的研究,在《丹溪心法》中指出[5]:“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李东垣亦提出“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并创立了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
吾师亦认为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虚则正气亏虚, 气血生化乏源,口腔粘膜防御机能低下,易受邪气侵袭而发为口疮;另外,脾主升清降浊,脾气虚衰或被湿浊所困,酿湿生热,与肾间相火相合形成阴火,复而上蒸使得口舌生疮,热蕴血瘀,溃破而发为溃疡,正虚邪恋,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故确立以健脾益气、交通心肾、引火归元为治则,以平抑阴火之上燎,使口疮消失。
2.治疗:针对脾肾阳虚之口疮,吾师在临床中擅于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封髓丹加味治疗,往往疗效显著。《圣济总录》[4]谓“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只有脾胃健运,清气上升,精微输布得以濡养,虚火得以潜敛,口疮乃愈。方中黄芪补虚扶正、脱毒生肌;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甘温补中;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当归养血;封髓丹(焦黄柏、砂仁、甘草)首见于《御药院方》[5],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生之根蒂永固。砂仁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砂仁配肉桂纳气归肾引龙雷之火得以潜藏,配骨碎补、蜂房固精髓祛风止痛。
3.典型病案:毛某,男 ,62岁,患者因舌体反复溃疡半年余就诊。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体反复出现溃疡,疼痛难忍,进食和言语皆受其扰,口臭,时有胃脘部隐痛,口干不欲饮,纳眠可,大小便正常,地图舌,脉沉细。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加封髓丹加减:黄芪、骨碎补、葛根各30g、白术20g,党参、当归 、炙升麻、柴胡、焦柏、肉桂、蜂房、延胡索各15g,陈皮、砂仁、黄连、荷叶、炙甘草各10g 。一周后患者复诊,诉舌体溃疡疼痛减轻,未再生溃疡,续上方服用3剂愈。
4.体会:郑钦安[2]曾讲到: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火症,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之口疮,疮面常淡而不红,患者还伴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频数、舌淡胖苔白或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全身症状。临床上凡是遇到虚火上炎导致的头痛、目赤、鼻衄、咽痛、牙痛、失眠等均可用该法治疗。总之,口疮仅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出现,背后隐藏着或寒或热的病机,这就要求我们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充分辩证论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郑钦安医书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6.284.
[3]龚廷贤.寿世保元[M].上海第二军医大出版社,2006:289.
[4]赵信.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933.
[5]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3.
[6]盛增秀.王好古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7,32,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