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度1月-2019年度1月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有无感染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发生感染、对照组50例未发生感染,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再实施预防对策。结果:观察组IL-6(168.23±2.64)pg/ml、CRP指标(8.12±1.03)mg/L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非主刀医师缝合为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能够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预防对策
研究显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为开腹手术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容易增加患者痛苦,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而通过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后,再实施一项预防对策十分重要,能减少感染率[1]。因此,本次研究选取100例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度1月-2019年度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根据其有无切口感染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发生感染,对照组50例未发生感染。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由于个人原因中断研究者。
观察组:年龄范围21岁-70岁内,50例患者平均年龄(46.21±1.21)岁。
对照组:年龄范围22岁-70岁内,50例患者平均年龄(46.17±1.21)岁。
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判断,即存在热、痛、红、肿等症状,且表浅切口部位存在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呈阳性,一般以皮下组织、切口皮肤处发生感染。
感染因素分析:将确诊切口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未感染者纳入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如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手术类型、体质量指数、年龄等等,并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
影响因素:①年龄:多数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基础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等,特别对于女性患者来说,更容易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导致其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且伤口愈合缓慢,增加病原菌侵袭风险。②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出血量越大,且术后切口清洁度较差,导致感染风险增加。③对于ASA分级为Ⅲ级患者,其通常存在严重病症,且麻醉危险性较高,术中易出现并发症,而由于术后功能代偿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其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其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不足。④研究发现,若由非主刀医生进行切口缝合,易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其主要是由于主刀医生熟悉患者皮肤组织结构,且能够了解切口情况,能够利于缝合准确和精准,若非主刀医师缝合,其对患者切口情况不了解,易导致感染情况发生。
1.3 观察指标
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包括IL-6、CRP指标。
分析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对于患者研究中各项指标,对于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分别采用x±y表示、%表示,存在差异,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IL-6、CRP指标
观察组IL-6(168.23±2.64)pg/ml、CRP指标(8.12±1.03)mg/L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表1:分析IL-6、CRP指标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妇产科腹部手术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多数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情况,而切口感染容易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预后造成影响[2-3]。研究显示,IL-6、CRP指标在细胞炎症中十分重要,通过对切口感染实施分析的同时,对两组患者的IL-6、CRP指标实施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显著升高,从而提示上述两种指标表达水平能作为切口感染预测因子[4]。
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非主刀医师缝合为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而根据上述因素实施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例如:①术前对患者耐受情况以及恢复预期进行全面评估,而对于合并严重疾病、营养状态较差、高龄患者,均需做好营养支持准备,使其机体免疫状态得到改善。②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由临床经验丰富医师进行手术和切口缝合,从而使手术时间得以缩短,且保证缝合效果[5]。③术后结合院内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情况,指导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且需对药物使用时间进行控制。④加强与每位患者的沟通,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发生,提高每位患者机体免疫力,若患者发生感染情况,应对患者实施治疗,改善患者预后,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IL-6(168.23±2.64)pg/ml、CRP指标(8.12±1.03)mg/L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非主刀医师缝合为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能够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小琴.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医药前沿, 2014, 000(022):193-193,194.
[2] 晁翠薇,刘燕,刘秀丽等.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9):110-113.
[3] 佘雪桂.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和预防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6):7.
[4] 豆红丽.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20,7(4):86-87.
[5] 李燕旗,左安华.妇产科手术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