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康复课程进行介绍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了利用康复课程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给广大孤独症儿童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关键词:培智学校;孤独症儿童;康复课程
孤独症儿童作为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中的典型,在康复训练和学校教育中比一般智力障碍儿童面临着更多难题。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出适合孤独症学生康复训练需要的课程,成为新形势下培智学校的又一重点工作。
1利用康复课程,及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不合理行为
有效改善患有孤独症儿童的自身行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秩序作为康复教育领域的核心内容。
比如,在康复课程中,当学生的自身多动行为还不能真正干扰到其他同学听课时,学校教师应该忽视其异常行为。然而,当孤独症儿童产生异常行为,导致直接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授课时,教师应该在康复课程里面加入简单指令,如“快坐好”“马上闭上嘴巴”等。如果同学难以服从教师指令,则应该用力按住同学直到完全停止,同时在课程里面抓住时机进行口头鼓励表扬,对同学规范行为实施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动行为课程矫正,能够促使同学在学习中发生较大改善提升,能够从一开始的完全不听教师指令,到最后能完全听指令停止多动行为。
2在康复课程中采取合理教学方式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学与辅导过程,需要面向学生整体,兼顾学生个体。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关注全部学生的切实需要。即使大部分教学与辅导过程并不完全是专门针对各类孤独症学生,然而关注教学过程形象化、教具表现直观丰富、教学语言生动灵活等方面,都对学校孤独症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有利。个别化实际教学是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来说,每个患有孤独症的学生应该在每堂康复课上都能获取2到6次的个别课程教学与单独辅导机会。个别化实际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习难度应该有所不同。讲授课程时,通常在学生记忆字词、背诵公式过程中实施具有个性化的康复教学。同时,开展课程作业练习时,也实施个性化康复课程课后辅导,对课上难以学会的各科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深入讲授。另外,对课程作业格式、具体书写方式等进行仔细指导,课程作业布置也需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差异性特点。在学习新课程内容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传授各教学知识点方面的规则要求。
比如,针对上述情况,专门开设专业的感知康复课程。
感知康复课程内容方面十分丰富,除了开展统一的感统训练活动之外,还主要包括各种感知觉方面、注意方面、记忆方面等能力的重点训练。另外,以往的社交康复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里面还没有看作一门独立康复课程进行安排,而是按照潜在康复课程方式实际存在。针对学校中高年级学生具体安排2课时左右的社交康复课程内容,实现学校孤独症儿童的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孤独症儿童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整体上构建特别完整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课程体系。
3康复课程利用混合班的优势实施教学和管理
将患有孤独症和患有智障的学生混合进行排班存在一定优势。大部分患有智障问题的学生基本上自身性格比较善良温和,特别关注学校教师的表扬鼓励行为,对学校教师发出的各类指令表示愿意完全服从。朋友存在困难时,他们一般要主动关心帮助朋友,真正形成了良好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活氛围。
比如,某孤独症学生经常尿湿裤子,另一学生主要负责在课间时段带其去洗手间,同时还负责帮助该孤独症学生学习。由于患有智障问题的学生本身的学习指导能力比较缺乏,学校教师能够严格制定课程辅导的实际内容和具体范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该孤独症学生一开始完全不能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另一智障学生便会主动与此学生接触,提升他们与人彼此互动的机会。现在此孤独症学生已不抗拒同班上其他同学进行交往。
此外,学校教师在开展康复课程过程中,还应该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全力配合,和学生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录,及时有效向家长详实汇报学生在校实际情况,学生家长也向班主任实时反映学生在家具体表现。通过相互交流学校家庭教育经验,全面积极配合学校班级的康复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学生获取明显进步。
结束语:
学习教育阶段,属于广大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过程最佳时期,也是能够有效纠正他们关于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缺陷,加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时期,孤独症儿童需要康复课程正确的引导,后天的课程学习和教育环境刺激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健康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辉. 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展望[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2] 王辉,王雁. 对我国大陆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2015,(1).
本成果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课程的制定》 立项号CDDB16198
课题负责人:高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