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学习中因为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广泛存在。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一失误归结于“粗心”,这会掩盖了失误的真正原因。因而,分析学生“粗心”的原因,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改正,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他们的“粗心”。
【关键词】 粗心;加强习惯;强化基础;正面强化
在教学工作中,“粗心”二字不绝于耳。家长说:“老师,我家孩子的最大毛病就是粗心。”学生说:“做作业时,题目没看就做了,我太粗心了。”老师也说:“这孩子就是太粗心了。不然,肯定可以考100分的。”……听者对此也能平和地接受,因为他不是不会,只是一时的疏忽而已。因此,往往只是叮嘱几句“以后要仔细啊”,而不会过多地追究。“粗心”就此成了一个做错事、做错题的绝妙借口。这让我想起了卢梭的一句话,“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通过分析一直以来的试卷,我给孩子们归纳失分原因:1.题目未做、漏做;2.答案写错位置;3.题目没读;4.错别字。乍一看,“粗心”二字马上在脑海中闪现出来。然而,这真的只是因为粗心吗?我觉得绝不能以一句“太粗心了”轻松地掩盖了孩子真正的问题,而要去探究这些“粗心”背后真正的问题。
一、学习习惯有待加强
现象回放:漏题现象知多少?完成试卷时,没有条理性。脚踩西瓜皮,做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做完最后一题,就认为全部完成了,更没有检查的习惯。哪怕老师再三叮嘱:仔细检查。有的也只是象征性地举起试卷看一看;有的甚至干脆把试卷摆一边了……造成整个大题未做,有的题目做过没有全部完成,却发现不了;或者选择题的答案也抄错了,竟浑然不觉。在改卷时,就碰到了下面的情况:
看着这两道题,回想起它们的“主人”——小严在答题时的情景,我的印象颇为深刻。他的桌面上摆满了学习用品——铅笔盒里的铅笔全部散落在外,生字簿、小字簿都掉在了地上。我要求他把物品收拾干净后一段时间,桌子上又摆满橡皮、铅笔、尺子。如此分心,在考试中怎么能不出现漏题这一“粗心”现象呢?
原因分析:做事情缺乏条理性。联系小严平时的表现,不难发现:他做事情缺乏条理性。回家做作业,他先问妈妈:妈妈,看看你的手机,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开始做作业了,却发现橡皮找不到了。早上交作业,他拿不出作业,只说,“妈妈没把我的作业放书包里。”……他不知道他该做什么事,对事情的先后顺序更不会合理安排。生活中,也是如此。家长为了他能专心学习,其余事情一律包办,帮他安排得妥妥帖帖。像类似的小A在学校里并不少见。殊不知,这就是导致孩子“粗心”的绊脚石。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策略:培养严谨的习惯。要帮助孩子养成严谨的习惯,不光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引导孩子整理自己的书包、抽屉,甚至是自己的房间,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仔细、有条理;和孩子一起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让孩子变得更有计划、有顺序。
做作业或考试时,引导孩子们做题目要按部就班,先读题,想清楚题目的要求,再动笔答题;作业、试卷做完后,要做到三查:一查题目是否全部完成;二查审题是否有误;三查答题是否有错。尤其是“检查”习惯,我们一定着力培养。因为没有好好检查往往是孩子“粗心”的最大原因。
二、知识基础有待强化
现象回放:简单的题目容易错?在作业或考试中,学生往往一些简单的考点容易出错。有的家长甚至带着点沾沾自喜的神情抱怨着:唉!我家孩子是越简单的题目越容易出错,那些难一点的题目反而全部能做对。在这次回顾分析中,我发现有的同学经常把形近字搞错,但是把他叫到身边询问时,又能回答正确。
原因分析:知识点一知半解。形近字、音近字是一个难点、知识点,不应该是一句“粗心了”所能掩盖的。这些看似是由粗心引起的错误,实际上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
策略:“错题集”纠正。首先,当然是要求孩子们认真听讲,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我还建议孩子们做一本“错题集”:让孩子们把每次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方便自主分析做错的原因,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加深印象。从目前学生出错的地方来看,以“字词”的错误为主,即写错别字。有的同学由于一个字没有掌握扎实,就会出现多个地方出现同个错误的现象:如在“看拼音写词语”中“声音”的“声”字写错了;在“组词”中依然把“声”字写错;在“按课文内容填空”中又将“声”字写错了。因此,我会特别要求学生注意整理字词的错误,在“错题集”中不必出现错误答案,只需用红笔标出正确的,提醒自己即可。
三、心理暗示正面强化
现象回放:“粗心”的强化。有时,看到孩子们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时,总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粗心啊?有时,也会听到家长们的诉苦:我这孩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粗心,老师你要管严一点。……考试过后,和一位家长交流。他的苦恼或许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我这孩子一直都有一个坏毛病——粗心。我天天提醒他:做题目不要粗心,不要粗心。可每次做作业或者考试,总会发现他粗心的地方。唉!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一点也没有改过来。老师,你说这可怎么办?
原因分析:“粗心”暗示危害大。有这么一个现象:父母说他聪明,他就聪明;父母说他笨,他就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小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他粗心,会使孩子心理产生很强的“负心理暗示”——“我很粗心的。”所以,我们要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策略:“细心”的积极暗示。建议不要总说孩子粗心,这反而在强化他的粗心。孩子做错了题,在跟孩子一起探讨原因时,尽量不使用“粗心”等字眼,淡化他的粗心;在他偶尔细心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强化他的细心,在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自己“细心”的心理暗示。这样,慢慢地他就会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
记得我班的小陈妈妈在刚开学时,就和我沟通,要求我对她女儿严格一点,因为她很粗心。我暗暗记下。在第一次单元综合作业时,我提醒同学们用手指着作业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过去,小陈做得很认真。我大声地表扬了她。作业改完后,她全对。我又表扬了她,强调了这是因为她细心检查的结果。以后,每次做完作业,我发现她都会仔细地检查着。我想,她的细心已经在心中生根发芽了。
其实,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需要的是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学生错误的本质原因。通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来解决 “粗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们太粗心。我想,如果总是用“粗心”来一概而论学生的错误,其结果恐怕不是学生粗心,而是我们太粗心了。
【参考文献】
[1].《教出专心的孩子》,凌秀娟、侯世倩、唐文婷著,朝华出版社,2010年出版。
[2].《教育的智慧》,林崇德著, 开明出版社,199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