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生活化、生本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也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政治课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生;道德与法治
本文主要探究“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引入时事热点激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去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去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围绕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运用一系列的视频、图片、情境材料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或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课程的落脚点是学习为生活服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道德反省,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效性。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家更美好》一课中,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怯场羞涩变得自然大方、积极主动,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中共同提炼出了现代家庭的特点。随后,教师通过“晴晴的烦恼”这一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懂得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带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只有爱和沟通,以及积极的心态才能够有效化解隔阂,维系亲情。又如在《爱在家人间》一课中。教师以学生与家人间一组组温馨美好的照片作为导入,让学生体会亲情的美好。当然,生活中也不全是和风细雨,当孩子们面对父母的苛责,并与之发生冲突时,心中的困惑、不解、埋怨又该如何和对方沟通?教师结合班级上学生遇到的多种情况虚拟出了以为故事人物“雯雯”,通过她与父母相处、包容和解的故事,让学生映射到这个人物身上后能够得到一定启示。接着教师读完一条条家长留言后,转变为孩子们对父母爱的理解和体谅。课堂最后,当孩子们再次看到自己父母辛苦工作养家的照片时,无声的泪水便是对家人们最动情的“告白”。
二、引入时事热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将时政热点、学生身边故事融入课堂,捕捉学生成长的兴奋点,用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和饱满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努力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循序渐进,寓理于例,务必避免“填鸭说教”,有担当有自信把每一节课讲到学生心坎上,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例如:七年级的《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
课堂从新闻热点事件入手,介绍学生身边易忽略的现象从而受到侵害的案例,呈现未成年人受到不同侵害的事实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随后以“法律知多少”知识问答向学生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在调动课堂活跃性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积累。紧接着利用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值得一提的是,课中所用的图片均是学生的生活照,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学生与法律的距离,为学生感受法的关爱、增强法律意识奠定了基础。最后,以一则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引发学生对“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就能为所欲为吗”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要珍惜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观,由此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多样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
内化体验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角色表演模式、辩论赛模式、模拟法庭模式和社会实践模式等等,让学生直接参与进课堂,教师通过指导活动来教学,体现课堂的“活动性”与“开放性”。总之,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大量教学案例、生活实例,深入浅出,使学生的学习向更新更深层发展,合理将教学时空有效延伸到课堂以外,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家的意味》新授课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带领学生体味“家的意味”。第一个环节“说文解字”,教师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追朔“家”的渊源;第二个环节“师生畅谈”,教师用自己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撩开“家”这个美好意向的面纱;第三个环节“春运回家”,请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感受视频中不同归乡之人对家长亲人的美好祝愿和思念之情,让学生拾起家的牵挂;第四个环节“家规家训”,请学生谈一谈家长的传统或家训,传递家的情谊。最后,教师寄语,寄予学生厚望。总之,课堂整体效果顺畅,更多关注了师生对话,夯实基础落实了学习目标。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体味家不仅是人们身心的寄居之所,给予我们归属感,更是心灵的港湾,给予我们安全感。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做到“有魂”、“有根”、“有度”,教学方法多元,教学形式多样,理论联系实际,立足真实情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v.15(06):114.
[2]黄庆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 新课程(下),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