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也有效的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的强化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积极的借助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活力和生机。本文将就合作学习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法;应用;策略;探索
所谓合作学习法是指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借助小组的形式,并以相应的知识内容为依托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优势所在有一个全面化的了解,并积极地探索合作学习法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策,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助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
一、合作学习法引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价值
合理的将合作学习法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对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和完善,全面的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引入合作学习法,可以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合作探究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交往能力,并有助于增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助力。
二、合作学习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重视小组划分
对小组进行有效的划分是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小组的划分是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效的,才能进一步增强班级之间的凝聚力、提升合作学习的效能,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起对小组的划分,以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其一,特质互补。在小组的划分过程中要按照特质不同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将不同性别、性格、学习水平和信息技术知识储备的中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组合,并以民主的方式选择出本组的小组长,合理的分配学习任务,继而为后续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其二,明确人员数量。每个小组人员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要能够满足合作学习的需要,一般而言,每个小组的人数可以为4~8个,既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发言,又确保任务能完成,达到最大的效益。其三,动态调整。
每个小组的人员组成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要结合学生的合作学习需求、课堂教学内容量的多少等实际情况,来对每个小组的人员组成进行动态化调整,确保每个小组人员组成都是科学与合理的,继而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带动学生参与
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初中信息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真正的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挑大梁、起作用,从而助力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带动学生参与,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合理划分任务。要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力,首先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合理公平的进行学习任务的划分,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小节内容时,小组A负责讨论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小组B负责讨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小组C负责讨论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等,让合理的任务划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其二,发挥小组长作用。要求小组合理的对本组的人员进行任务的细分,并积极带头发言,给予组员有效的激励和鼓舞,同时还要较好的维持好课堂的合作学习秩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其三,教师做好辅导。需要教师积极的通过课堂巡视来及时的发现每个小组在讨论环节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并及时的为学生指引讨论学习方向,从而唤醒学生讨论热情。
(三)强化分享总结
有效的分享和总结是扩大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能的关键一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全面的强化合作学习后的分享总结环节,并在总结和分享环节有效的进行知识交流,补足学生学习漏洞。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如讨论学习经过、任务解决思路、任务完成效果等进行依次分享,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跨组进行问题的商讨,进一步拓展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思维。另一方面,需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积极的就学生在课堂讨论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较好的对讨论学习过程进行梳理,有效的破解学生讨论学习瓶颈,助力合作学习效能的提升。
总而言之,合理的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对该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知,积极的探索有效应用该教学模式的策略,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重视小组划分、带动学生参与、强化分享总结,从而有效的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全面的唤醒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活力,助力信息技术课堂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代天杰.浅析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J].学周刊,2018(34):43-44.
[2]段振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