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逼真、生动的特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具有乐于参与,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主创性,最后达到教与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字:多媒体技术 科学 教学 应用
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现代技术从各方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简单易行、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并把它融入到日常科学教学中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课程有机组合,这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每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生活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实验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以及运用录音、视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逼真性、趣味性、生动性兼备的特点,服务于教学。这对凝聚学生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五年级上册《风光无限的地貌》的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各种不同的地貌呢?于是,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音、像、图等功能相结合的特点,从各方面刺激学生的多个感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创设出一种新颖别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的去感受不同地域形成的各种地貌。具体做法是:首先,播放一幅幅由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的地球表面壮丽秀美的风光图片(课件先后出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湿地、海洋、沙漠的地貌图),然后,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诵:“从太空,看地球,山高云低水长流------”让学生在认识各种形态的地貌的同时,能发现并会用语言描述各种地貌的美,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渴望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各种不同地貌的特点,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诱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思维,为后面学习美丽的家乡和制作家乡的地貌模型作铺垫,这样,枯燥的学习会变得轻松愉快。
二、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科学教材包含了“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等,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联系大,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对自然界里的许多现象和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平时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的优点与科学教学相结合,把一些科学知识和概念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方法,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轻松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抓住关键点。
如教学《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时,书本上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但是,我认为这样还不能给学生有效的建立起空间概念,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声、动画的再现功能制作了一个动画,就是:从所在地出发,像火箭升空一样把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带入“太空”,在这过程中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让他们的思维实实在在的体验一把升空的感觉。这时,孩子们“站”在宇宙中就能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地球是在怎样自转,这种从地球——宇宙来体验空间的变化,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式,有效的揭示了自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由西向东这一规律。
对于傅科摆的教学,也利用到了多媒体技术,首先播放傅科摆摆动的视频资料,接着,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说现象、阅读书本资料,最后得出结论:法国科学家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因此,借助此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使许多看不见、看不清的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复杂的变成简单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方式。而且,也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好好研究的愿望。
三、促进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随着学生视野的扩大,信息接受渠道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十分广阔,他们不再只是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上,而是注重思考、探究事物的本质,这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神奇的基因工程》第一环节是“基因工程的利用”,为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去思考,我先用课件导入一幅关于卖橘子的动画:一个人问摊主橘子是酸的吗?摊主说:是甜的。于是买者走了。又来第二人问道:橘子是甜的吗?这次摊主答道:酸的。于是买者又走了,摊主感到很疑惑。然后,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改变橘子味道的办法呢?由此学生展开想象: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橘子的味道?怎样改变橘子的味道?能不能把橘子改变为我想要的味道?通过课件的演示和问题的提出,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引领学生从基因工程的角度去了解遗传规律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我的奇思妙想”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设计培育出新的生物品种。根据这一任务驱动,我指导学生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为自己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接着,我就提供给孩子们一些网络学习的资源,他们在网上浏览大量的图片、视频,通过自主探索,同学间相互讨论,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资料得出结论,全方位地感受高科技的奥秘,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经过学习,同学们用画的形式设计培育出了很多独特的“生物品种”,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像“基因工程”、“基因重组”、“转基因食品”等科学名词也能对相对应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描述。因此,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而且,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表现得更为从容。
根据以上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多媒体与科学课的整合,是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恰当而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要我学的被动性转变为我要学主动性。但是,多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教学方式,不能滥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独特的优势,扬长避短,为实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方式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任萧何.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J]. 时代教育, 2008.
杨大勇.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青年文学家, 2012, 000(005):44-44.
赵爱莉.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中学, 2013(5):86-86.
谢南华.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高考文科版, 2015(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