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范前程
[导读] 现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色彩搭配的规律
        【摘要】现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色彩搭配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没能承担起全部设计教学的功能。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行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产生冲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文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使学生对造型、技法与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并能自主把握学习的方向。

【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到12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大学入学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程——素描、色彩以及构成设计。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各校基本的共同点是技能型的教育占很大比重,“重技术,轻理念”,“重制作,轻创造”成为以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弊端,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使学生水平、素质越来越下降,即偏于技法教学,而少了创新素质的培养。鉴于这种情况,艺术设计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训练,而是全面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注意力转移到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色彩搭配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基础造型课程,在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第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如《结构素描》、《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表面形式。第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审美僵化,思维禁锢,使学生较困难与后续课程衔接。“艺术设计思维的训练”“艺术语言表现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应是这些基础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是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作为教学机构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今天的社会要求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教育者探索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始中国艺术教育界也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争鸣。由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形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殊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为中心优化组织课程。
        众所周知,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无论国内外都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设计创意的根本所在,是设计师对自然客观世界进行观察、筛选、归纳、概括,并将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最后产生联想与想象,从而形成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和视觉冲击力。因此,创意思维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上的,是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而设计基础课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艺术的思维”训练,并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的对话语境中,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世界,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模式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外界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分析,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察、分析和表现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的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良好的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意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共进。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创造力和艺术个性。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超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展。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的是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思维创造力、感悟艺术语言表现这些阶段过程课题实现的。注重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
        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思考,以这种新的思考指导我们新的教育实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从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拓想象力、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 三联书店 2001.12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粟丹倪、丘隶.关于开拓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几个思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丁铮.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