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学下情境阅读之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单馨芸
[导读] 情境阅读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情境
        内容摘要:情境阅读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和学习动机,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模式。其次,情境阅读教学建立在泛智主义等理论基础上,又体现核心素养的根本特征。并且,统编版教材开始关注“阅读策略”的教与学,在丰富多样的课堂情境中习得方法,才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情境阅读能让儿童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审美道德的熏陶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阅读教学  教学基础  策略   积极意义
     
         一、情境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情境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1.泛智主义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论”指出:“要使活动的训练跟认识活动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进行实际活动”。杜威的活动课程论更突出了活动在儿童获取经验中的重要地位。在情境阅读中,儿童是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并且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形体、情感、理解等充满活力的元素。
        2.建构主义
        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情境阅读通过情境的唤醒功能,潜藏在心底的智慧会被发掘,从而投入到生动有趣的阅读课堂中来,成长为有高贵思想的人。
        3.民族文化意境说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情境阅读的研究更加丰盈。尤其是“意境说”的理论对情境阅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意境说”的杰出代表,其思想的核心可以提炼为“情景交融,境界为上”。由此,情境教学概括为四个核心元素“真、美、情、思”,为情境阅读的发展构建了深厚的文化背景。
        (二)情境阅读教学的现实基础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儿童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同时追求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提升儿童语文素养,培养儿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等精神。情境阅读即要求儿童多读书、读好书,在情境中联结、调动艺术的各方面形式,焕发起儿童充沛的情感,从而达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2.语文学段目标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有: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段有: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而第三学段的要求有: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不难看出,三个学段的目标都符合情境阅读的基本原则:一是从经典中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二是注重把儿童引入生活的源泉,感受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感受。
        3.统编版教材下语文阅读目标
        身处网络时代,阅读教学比以往更为困难,电子产品成为学生负重前行的“包袱”。叶圣陶先生一直主张“听说读写都重要”的语文教育理念,尤其强调“读”的重要性。因为在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中,读不仅仅是听、说、写的基础,而且是书写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的重要途径。主编温儒敏也将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读书为要”,称“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二、情境阅读教学的策略
        根据情境教学的核心元素,可以把阅读教学策略归为四类:
         (一)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阅读可以用外在的形式再现真实的背景、人物等。

创设情境的阅读常常需要教师架构真实的阅读背景,可能是用语言或者相关的道具,带领儿童真实地走进文本中去,同作者、同主角一起经历、感受。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雪孩子》的教学中,我校熊老师创设了小兔子家里着火的情境,让孩子们扮演雪孩子。孩子们大声呼喊起来“不好啦!不好啦!小兔子家着火啦!”可是听到这样的叫喊声,孩子们竟然大声笑了起来。显然,他们没有真正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到那份危难、那份着急。于是,熊老师又追问:“如果你的朋友家里着火了,你还会笑吗?”孩子们沉默了,若有所思。再一次表演朗读,他们声音高亢、情绪紧张,没有一点点欢声笑语,显然把自己带入了情境。
         (二)情以物兴,辞必巧丽——融合唯美形式
         情境阅读可以将艺术形式的美融合在教学手段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这里的艺术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等。《江南》是乐府诗,从古至今传唱,所以让孩子们和着曲调,一边把自己当作鱼儿,一边嬉戏、歌唱。不一会儿,他们就能带着愉悦的情感进行吟诵、演绎。《小小的船》也是名篇,文字清新,代入感强。笔者朗读着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试着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用画笔描绘,仿佛自己就坐在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上。
         (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唤醒动情经验
         情境阅读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时,我们需要将文本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把陌生的知识转换为常见的事物、思想,缩短心理距离。例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读到老母鸡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时,有的孩子联系生活猜测老屋不会倒,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碰到过很多乐于助人的人,不计较得失,很愿意援助他人。但是也有小朋友猜测,老屋会倒下来,因为不断地被别人打扰,老屋可能会觉得很烦恼,残忍地拒绝。其实,这两种预测都是符合情理的,只要唤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就能把预测变得简单、丰富起来。
         (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激荡奇妙思维
         情境阅读可以预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从场景、形象、语言到细枝末节。艾青说过:“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想象是此岸向彼岸的张帆远举,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在教学三上童话单元时,笔者让孩子们进行表演,情境激发了广远之思,进入了奇妙的世界。他们不仅演绎了文本内容,而且拓展出更多自己想象的部分,一下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三、情境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加强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求索求知”的过程,也是“创造制造”的过程。情境阅读符合新课程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的目标,在教师创设的优化情境中,儿童更能贴近生活地去阅读,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也能得到尊重,并且充分获得发展的空间。情境阅读充分结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主张儿童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用生活经验唤起阅读的共鸣。  
        (二)培养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
        “情”是情境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追求的目的和归宿,教师在课堂中,往往通过富有代入感的情绪感染儿童,使儿童被吸引,带着“美”的眼光进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学习。情境阅读对儿童的成长而言,也是一种灵魂的牧养。儿童看到阅读中人物的力量,获得成长的喜悦;同时,儿童在“真、美、情、思”的感染下,不断提升与丰厚着道德品质。
        (三)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情境阅读中,教师不是将课内阅读上完后进行课外阅读补充、拓展,这样只会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架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内外结合、读写结合,此时的课外阅读是作为课堂有机的组合部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上来的。李庆明先生也提到:“这几乎成为情境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情境阅读量与质的飞跃中,儿童能在丰富而优质的语言材料中得到核心能力的提升。
       
        统编版教材让语文变成了充满着情怀与温度的学科,阅读教学自然是为了培养有情怀的儿童。情境阅读正是让儿童在凝练多彩的语言材料中、在多样而高效的学习课堂中得到精神的丰赡和情感的润泽。“以情动情、身临其境”,这是情境阅读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要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9
【2】周益民.儿童阅读课程化:李吉林老师的开创性贡献[J].小学语文教学,2019(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