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9年国家推出修订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新标准更加关注化学学科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探索不同教学模式,最终认识到提升学生化学理解能力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
2019年国家推出修订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基于化学学科特色,着重剖析了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更加关注化学学科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其中对高中化学学科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依照核心素养培养标准,深入摸底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的目标,突破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重难点,优化教学的过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为例,深入探讨高中化学的课堂实践。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化学能与电能”为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标准要求这节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中常用电池类型,对实验观察和分析,鼓励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本节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化学原理和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利用已有知识掌握本节核心内容,学生知识框架重新构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熟练的掌握过氧化还原反应等与本节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电能相关知识,对电能、化学能有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学习过电子的移动等相关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化学能如何转化成电能”一无所知,具体而抽象的化学概念脱离学生生活,在化学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本节课程。
3设计思想
3.1构建知识网络,充实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网络,学生之前学习的内容已经形成部分 “化学能与电能”相关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旨在锻炼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充实知识体系,自我构建、完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化学核心素养。
3.2自主探究实验,培养思维方式
本节教学通过模拟实验的情景,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探索实验中“水果电池”的实验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分析电池反应原理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自主探究实验的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锻炼化学创新意识,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化学思维方式。
4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达到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目标;通过探究化学原理,归纳实验结论实现学生总结分析思路与方法的目标;通过小组探索问题,解决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绿色的化学价值观。
5教学重难点和突破
5.1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掌握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其化学反应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难点主要是以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掌握原电池反应原理,以及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过程本质。重难点的学习
5.2教学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提问等方法,帮助学生探索新知识,逐步带领学生挖掘所学的重难点问题。
6教学过程
6.1创造情景,导入课程
教师展示多种生活上常见的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实例,创造情景导入新课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采用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实用性、树立科学的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学科素养。
6.2探究新知,自主思考
在导入课程主题“化学能与电能”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从直接转化成为电能,需要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引起电子的转移?通过对新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新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思考方式,培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的核心学科素养。
6.3结合生活,应用新知
教师展示设计本节内容的实际生活问题。比如小红奶奶因为车祸事故镶嵌了两颗牙齿,分别为黄金和不锈钢材质,自此以后奶奶经常头痛烦躁,小红在学习本节内容后找到了奶奶的病根。小红发现了什么,大家能分享自己的看法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束语:在新高考背景下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照高考命题特点和考核标准,优化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基于化学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发现提升学生化学理解能力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继续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化学理解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为学生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和. 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20): 162-162.
[2] 马进军. 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2019 (16):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