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研究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 杨元
[导读] 现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也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摘要】现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也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以转变教学理念为起点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进而为教学工作的优化创新创造出新局面。为保证工作质量,这方面的改革需要以正确认识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为前提,下文中笔者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切入点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被赋予了一系列新职能。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将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准确、详细的告知学生,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改革必然会遇到阻碍,因此解决好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托这一学科的意义制定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工作局面。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依托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为其搭建起展示自身个性的舞台。
        一、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述
过去实施的教育体系被统称为“应试教育”,即提高分数是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分数是衡量学生表现的主要标准,期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分数”而服务的。对初中历史学科而言,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只需要完成一项工作——“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印象”,无论是借助于背诵还是默写,只要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历史教学就是成功的。2004年初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打破了这一局面,“课程标准”从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入手对实际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方法、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与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相对系统、严谨的阐释,并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教师需以此为标准推动实际教学工作的优化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1】
初中历史学科新课标是国家教育部门在汇总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及国内基础教育发展新诉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并且要学好的学科,我们既需要关注他们的分数,又需要通过历史教学带他们了解过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这样他们才能够放眼于未来,进而为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新时期,教师要着重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例如在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分数,又要肯定其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以帮助其挖掘出学好这一学科的核心源动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意义
首先,初中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国家来说,我们在发展中要时刻铭记历史,忆苦思甜、居安思危。所以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的“难能可贵”。让他们意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交换来的”,进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在历史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些许的困难和挫折,没有谁的一生总是一帆风顺的。而初中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许多伟人的人生经历和先进事迹,这些事迹都会给学生们巨大的鼓舞,进而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去效仿和学习。
        2、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模式单一并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严重脱节。

依托实际教学现状分析,虽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模式的状态已经被打破,他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似乎教学模式单一且与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严重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变,教师仍在以考试为终极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思考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着手强化其教学主体地位,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②师生间的交流滞后,学生学习效率难有提高。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刚接触历史,所以迫切需要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之余要培养其用历史学科思维分析并认识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优化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然而结合实际工作现状分析,这一环节的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似乎是由于性格或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愿意与老师敞开心扉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也总在用“成人化”的思维干扰学生的研究、思考过程,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双方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2】眼下,国内很多学校负责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多都不是专业师范类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即便他们已经符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准入门槛并拿到了从业资格证,实际任教时也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在总体师范类人才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未来只有从加强教师的培训等工作中入手解决以上问题,进而以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为起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优化改革的具体策略
        1、深入研究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各项细节工作的优化改革必须要以新课标中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因此需要加强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之后才能够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因为中考中历史所占的分数并不多,于是很多学校都会人为压缩其授课时间,而想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认识。之后再进一步推动教学理念的优化改革,就可以为各项细节工作的优化落实创造出全新的局面。以“秦统一中国”这部分知识为例,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让学生通过背诵或默写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力求让其高分通过考试,但笔者发现这种方式,丝毫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大一统国家,虽说只延续了三代,但还是基本奠定了中国延续近2000余年的封建政治格局。教学中,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的关键是将其带入到课本所描绘的历史情境之中,之后再恰当的引入历史知识点,那么学生不用再花时间背诵也可以加深印象。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新课标强调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需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既要讲清楚课本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并做好学生的“解疑答惑”,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其历史思维。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对于各类常识的判断能力,因此他们对那些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会更加感兴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利用好这一特点、尝试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的方式激发其想象力、求知欲。以“三国鼎立”这部分知识为例,为了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可以利用电视剧《新三国》的片段,向学生展示这一阶段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引导他们将这一阶段的历史串联起来、构建起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这对于培养其历史思维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其学习现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终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总结】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改革应当以解决教学中的现存问题为前提。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以上笔者对其进行了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刘春梅.新课改与初中历史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19(19):203-204.
[2]樊雪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