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的内在核心价值,是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外,还要能够将所学历史知识内化为正确看待历史、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课堂中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在灵活多样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掌握历史演进过程,理解历史发展趋势,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有效教学
历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历史课堂高效教学是历史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新课改指导下,初中历史课堂需从原来传统的课堂转变为现在的生动高效的课堂,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和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质。为了有效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实现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从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梳理讨论;研读教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这三个方面切入探析如何打造出轻松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诗词是一种富有情感和韵律感的语言表达形式,其中蕴含着时代特色和诗人的家国情怀感悟,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能够围绕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根据教材内容顺序直接讲授新课,有连贯性但不易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氛围。在导入环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引入有优美旋律的语句,能很快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的相关知识时,此前已经学习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通过课前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这一课内容更偏重于政治和军事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诗词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代诗人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的诗词内容: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电视剧的片头视频,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朗诵诗词,将秦王嬴政灭六国、合为一的气势展现出来;又如,在教学《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用曹操的《短歌行》和杜牧的《赤壁》导入课程,通过描述关于赤壁大战的历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对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梳理讨论
将史料应用于历史课堂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有价值的史料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还有促进作用。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历史内容,对史料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通过梳理史料内容鉴往知来,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南宋灭亡的线索时不难发现南宋和北宋的灭亡过程如此相似,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整理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历史之奥秘,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说一说北宋和南宋的政治为什么这样相似?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相似事件还有哪些?学生通过整理和演绎,一组学生分析金灭辽及北宋的战前形势和战争过程,一组学生分析蒙古南下攻金继而攻打南宋的过程,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线索,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研读教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情感归依,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构建。教师重视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能仅仅靠教师教材中的知识和理念灌输,还要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文本,挖掘有效教材资源,将其中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收集和整理出来,通过多元联系多个学科,促使家国情怀教育水到渠成。
比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从这一课中挖掘出的家国情怀因素较多,比如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的故事,让学生对他为了家国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瞅准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学习张骞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又如丝绸之路引发的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有效凸显国家、民族和世界的一体化,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意识。而在学习《新时代的曙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建党伟业》,让学生在影片中了解中国近代史实,深深被先辈们拯救危难中的民族不懈抗争的壮举感动,体会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渗透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程,教师要能够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创新多种教学策略推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对历史史实学习产生兴趣,对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思想和家国情怀思想产生探究欲望,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打造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孙静.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2017(05):58-59.
[2]邵文江.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