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合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高效教学
新课标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教学转变为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效果较差,早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转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地理是高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而作为一门入门记忆量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成为了每位一线地理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何种科目的学习中,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是极度重要的一步。信息技术是现代迅速发展的一项科技,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与现代教育迅速结合,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相比传统的以口语教学为主的教学,信息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师教学素材,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而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宇宙相关的纪录片如《宇宙时空之旅》片段,跟随天体物理学家一起探讨宇宙的奥秘。由于学生对宇宙中的场景普遍存在好奇心,故利用视频这一形式展现的宇宙瑰丽图景很容易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让其在后续的探究式学习和练习环节参与度更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教师提高了课堂导入素材的质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为课堂后续环节的高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人公”,教师只起组织和辅助的作用,在这一的形式下,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应运而生。但相比教师,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探究能力也相对较差,很多时候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而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地理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所要求,对学生的体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个人更加难以完成。合作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其能有效地将个人的力量集合起来。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鼓励小组合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噪声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节,教师即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合理的小组,通过实践的方式展开探究式学习。探究的方式如下:第一步学生小组在学校附近选取合适的测试点位,用智能手机测试区域附近的噪声,并标注在奥维互动地图上。第二步,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探究测量的噪声有什么变化,主要污染源有哪些。第三步教师即可以让学生根据调查和回忆探讨得出控制噪声的方法。这样,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完成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课后反思。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古往今来,却总会有人“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终究都没有成功,这在中小学的学习中也屡见不鲜。在现代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避免“成败”这一要素。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成功与失败并非唯一,获取的经验和教训同样重要。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后续动力,还能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得失。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学生也只是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改正。现代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方法,而教师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反思。
例如在“野外褶皱构造考察”这一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以书面测试与评价表格两种方法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书面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是结果的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重复测验,以保证学生掌握知识。而表格评价则是对过程的评价,其包括活动态度、小组氛围、探究活动完成度等多个方面,以及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反思。这样,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帮助学生增进了对自己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有效地进行反思,全面提升了学生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为下次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信息技术这门新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以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课后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更好地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高考和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生平,王琼.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学周刊,2019(32):68.
[2]钟弄璋.新课改中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