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教师不再仅仅注重简单性的知识教学,而开始将提升教学效率纳入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中,以此希望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自然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采用多样趣味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谈一谈提升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学习的好坏,将会对其之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中各学科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教师的职责,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政治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提升高中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胞们提供有效地借鉴。
一、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的枯燥、无趣,高中政治教师有必要注重多样化教学素材的应用,使得学生在这些素材的引导下,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以主动性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授“企业与劳动者”这章节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学习有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的知识,便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小品,该小品的名字叫《如此包装》,是由赵丽蓉和巩汉林演的,视频所展现的内容就讲述了有关企业不诚信结果导致老板被抓的故事,从反面的事例向学生说明了关于企业形象和信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该小品十分的有趣,所以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起来,认真地观看小品,产生了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并更好地了解了本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多样化教学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因此具有十足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政治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高中政治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因接触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而产生十足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此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生活元素的引入。
如,在教授“影响价格的因素”这节知识时,笔者便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西瓜在夏天的时候价格很便宜,却在冬天的时候价格很贵。”学生纷纷表示发现了。笔者接着对学生说:“请结合你们的实际生活经历说一说,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始纷纷探究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夏天比较暖和,西瓜的产量多;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因为冬天卖水果的小贩比较少……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回答很正确,有的回答则没有合理性。见此情况,笔者便对学生说:“仔细地听我讲解这一课,我相信通过我的讲解,你们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说完后,笔者便对学生进行了本节知识的具体的讲解。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因此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听笔者的讲解,使得笔者的教学变得十分的顺利。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起来,让学生能够以主动性的姿态进行知识的学习。
三、开展多样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比听讲,学生更喜欢活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因为活动,而产生十足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授“投资理财的选择”这节知识时,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完本节知识后,便开展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在活动中,笔者会将班级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得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探讨,从而分别扮演银行职员和客户。笔者会让客户咨询银行职员,使得银行职员能够向客户进行问题的解答,并在解答的过程中,谈及有关本节的政治知识。对学生来说,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有趣极了,所以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角色扮演,使得课堂氛围变得十分的好。最终,学生不仅对政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十足的兴趣,还更好地掌握了本节所涉及的政治知识点,获得了更好地发展。总之,高中政治教师有必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产生十足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综上,对高中生来说,政治知识的学习十分的重要。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探究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高中政治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具有十足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薛卫先.关于立足生活改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8(21).
[2]彭海泉.关于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