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这类试题最大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现成的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全面考察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成为拉开学生历史主观题分数的最大X因素。掌握科学有效的答题方法,是快速提高历史高考成绩的捷径。
一、近几年全国卷第42题回顾和命题特点分析
通过对2011-2019年近9年全国卷第42题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自拟论题类题型是高考开放性试题最常见形式。纵观主题内容和设问类型,第42题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题材内容不断变化,设问形式渐趋成熟,“一题多解”成为常态。
在题材内容上 已使用过的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
设问形式主要集中在三大类:观点评析或论证;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说明或分析;结合材料自拟论题并加以说明或论证。其中,自拟论题类是最常见考察题型。
答题要求。
在“答题要求”上以“观点明确”取代以往常用的“观点正确”。这“一字之变”也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评价观念的重大转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2.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考察
近几年全国卷第42题考查重点始终指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凸显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一《考试大纲》最高能力目标的考查及对培养“创新意识”的关注。
3.重视唯物史观的考察和运用
2011年以来,全国卷第42题已先后运用过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来设计题目,从根本上体现了引导考生用发展了的现代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命题思想。
二、全国卷高考第42题解题方法与建议
高考第42题几乎一年一变,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开放性试题评分结构主要有:观点分、论证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等组成。只要我们抓住下面五个基本做题原则,就能轻松应对第42题。
首先,要紧扣主题。在作答时,抓准主题,与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从而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其次,要避繁就简。因为作答时论述的观点一般是针对材料局部某一问题而提出,因此尽量不要变动整个论述结构。第三,要观点明确。论述时观点要指向明确,要具体化,不能空洞,言之无物。第四,要逻辑严密。在论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第五,要格式规范。论述时行文格式要规范,最好是“观点——论述——总结”这样的“总——分——总”层次分明的行文结构。具体分析论述问题时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论模式进行作答。
下面,就以高考最常见的“自拟论题”类题型为例,具体谈谈开放性试题解题要领。
1、观点要明确,最好是一具完整的话。所谓观点明确,不同于观点正确,只要有明确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能获得“观点”这一项分数。(阅卷一般论点满分是2-3分)
2、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考察要求的。行文结构上按照论点、史实、总结的步骤答题,包括分阶段阐释,分层表述,注重结构完整性。具体论述过程要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具体论证过程中,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一般建议学生写2个以上的史实,并且最好做到史论结合;所选取的史实最好是自己熟悉的,又能紧紧围绕材料;也可以尝试从正反两面举例来印证论点,增强说服力和论述的辩证性,体现出历史价值取向;行文时,注意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背景与历史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现象与历史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阅卷一般史实1分,史论2分)
3、最好能有小结(结论)。回扣主题观点,并能将材料的认识进行升华。(一般赋分值是2分)
综上所述,高考作答时,只要考生们选用容易、熟悉、明确的点进行模式化论述,用最短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明确的观点,有合理的史论,有准确的史实,有对应的结论,有清晰的逻辑,有基本的字数(300字左右),高考开放性试题得高分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