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从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初中体育与德育结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其中体育与德育的关系包括德育统领体育;体育为德育提供优质平台两点。初中体育与德育结合策略包括利用体育游戏,在情境中渗透德育;落实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韧品质;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突破心理极限,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四点。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学策略
近年来,“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德育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导师制的实行也使得德育不仅仅是对班主任教师的要求,更是所有学科教师的责任。国家也对于体育学科出台的政策越来越多,近视率与肥胖率激增,不得不使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加重视学校体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开足开齐体育课”;各地中考体育分数占比重增加。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凸现出个人素质与品质,教师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与知识性学科不同,体育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在课程的开展中所能进行的活动种类更多,也与德育教学联系更加紧密。而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特色,更好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良好品德。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德育统领体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德育教育关系着学生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立德先树人,无“仁”便无人,德与仁都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的表现,而其他一切知识和素养都应建立在良好品德的培养上。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体育教育,若没有优秀品德的支撑,都无法发挥正确的效果。而在“立德树人”理念和“导师制”的要求下,每位教师都有着培养学生全人教育的职责。而在体育的教学中,德育便起着统领的作用。
(二)体育为德育提供优质平台。
与学科教学不同,德育包含内容较多,单纯的德育教育很容易陷入“大”而“空”的境地,让学生有对良好品德的认识而没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全人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体育教师也需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实践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场所主要设置在室外,学生主要学习的方法也为实践,而这也使得体育成为的德育教育的优质平台,为初中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条件。
二、初中体育与德育结合策略。
(一)利用体育游戏,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而因为素材老旧,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使得传统的德育教育效率较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兴趣,无论是何种知识,学生的学习都是事半功倍。相比德育教育,体育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游戏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田径等较为枯燥的运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游戏情境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德育育人的效率。
例如在“耐久跑”中,教师可以讲述基普乔格“破2”的故事,以此激起学生对人类极限突破的好奇心及试探心。而在耐久跑这一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其更名为“我的长征”。在学生耐久跑过程中,每位学生轮流值守“长征”的领导者(当排头),这不仅能将耐久跑分为几个小目标,让学生心中向往着当“领导者”,体验“领导者”的滋味,还降低学生坚持的难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征”的艰辛。这样,通过游戏情境的创建,教师有效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类极限突破理念。
(二)落实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韧品质。
“失败是成功之母”,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如何对待失败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重要的考验。
如今,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溺爱,无法以正确的心态应对挫折和失败。而在体育教学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失败更加难以避免。而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受“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学生也更容易坚持下去。这也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韧品质。
例如在“竞赛”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1000米长跑的考核,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全程。由于有着限定时间,很多学生都在前期花费了大量的体力。这也就导致在最后的一段路程,学生奔跑的每一步都是一种煎熬。身体的惰性使他们无数次想着要停下来休息,但大脑里想要到达终点的目标最终要他们跑过了终点。而有些体质较差的学生甚至在半路就气喘吁吁,无法再继续奔跑,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已经跑完的学生随其一齐跑完全程,最终使所有学生都到达终点。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学生的运动量都超出了日常的极限。就在这样的突破中,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坚持的品质。
(三)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是当今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创业奋斗中,合作形式都显现出巨大的优势。但现代中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很难培养自身合作品质。故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成为中小学德育教学的重点。体育教学中本来就有着合作进行的运动形式,而其在社会和学生中都有着巨大的人气。这也就需要教师在体育的教学选择合适的运动,开展小组竞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例如在“篮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举行体育竞赛,以赛代练。比赛之初,教师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为原则划分为几个小组。比赛开始前,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并组织队员为自己的小组取上一个名字和口号,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制定积分赛赛制,让学生通过课下的练习不断磨合。比赛结束后,教师向优胜者发放纪念奖状,以提高学生积极性。篮球是一个团队项目,最后的胜利者也是技巧、身体素质和合作能力优秀的小队。这样,通过团队比赛的开展,不仅学会了技能,教师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
(四)突破心理极限,培养学生勇敢精神。
相比知识性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考验。即在体育活动中,不是任何项目学生都可以面对,有些人怕枪声,有些人怕摔伤,还有些人在比赛中害怕落后。即使是教师已经开导,学生还是难以迈出第一步。而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鼓励,以此帮助学生突破心理极限,培养其勇敢精神。
例如在“素质拓展”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名为“万里长城”的游戏。具体的方法为参加者前后围成一个圈,尽量靠拢,教师发命令后大家向下坐(即坐在后面一个人的腿上),如果大家足够信任自己的同伴,放心坐下去,则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否则支撑不了多久。教师还可加大难度,坐下后向后仰身,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因为恐惧而不敢向后仰身,教师则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才能齐心协力,反复多次后克服恐惧。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对队友的信任,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德育和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利用体育游戏在情境中渗透德育;以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韧品质;开展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以挑战形式的运动培养学生勇敢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就全面发展理念。在“立德树人”“全人教育”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蔡野.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田径,2019(09):60-61.
[2]黄彩谷.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彰显德育教育[J].才智,2019(15):150+152.
[3]邱伟臣.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