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率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遵循由易到难原则,从细微处入手,教师作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耐心的对待学生,与家长和社会共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策略;
德育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较为夯实的基础。作为新时代教师担负的重任不仅是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更注重的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行为习惯对每个学生的人格塑造及人生梦想的实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
小学生一切良好习惯的养成,靠老师和发展靠父母。特别是日常生活学习中,老师、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细节上给孩子做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表率。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从自身作表率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其次,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有句话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改的一定是原件。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尽可能的减少给孩子传播错误的记忆及负能量。我们吃饭时说的话、生活的做的事,都会在不知不觉得过程中印到孩子的心里,从而影响孩子的未来。最后,身边同学的榜样力量,教师要宣传优秀,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等,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达到示范的目的。
二、用心引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在成长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疑惑,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一一解答。作为教师要深入孩子们心中,与他们打成一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分析学生的要求,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需求,从而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然后进行引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断的跟进学生的自身情况,体验学生情感情绪,蹲下身来,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静下心来听取学生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照顾到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用宽容和耐心去对待每个学生,解决他们出现的各种困难。而且,宽容和耐心不仅要体现在好学生的身上,对于一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宽容、耐心地对待他们。因此,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包容学生的优缺点。
三、 优化环境,促进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协调统一,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接受良好习惯的熏陶。所以,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需要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各个学科相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渗透,这样能够起到一个导行的教育效果。例如,注意学生的攀比行为,现在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而且独生子女偏多,学生长期生活在优越、宠爱的家庭环境中,难免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
四、家校合作,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教育的起点。德育教学只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更加的大,是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家校合作,构建完善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所以,学校要充分的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方式,使得家长能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将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降低,使得学校和家庭合作,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学校可以定期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也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反馈给老师,这样能够使得对孩子的了解和认识更加的准确和全面,也能够使得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监督和教育,从而慢慢养成自律的意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和家庭要能够使用统一的标准,使得家长和学校能够在养成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也使得孩子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对照标准,强化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五、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质量,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多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较好行为习惯的人,较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随手乱扔垃圾;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没礼貌,甚至用武力解决等现象。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于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活动。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旦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培养。教师不应忙于追求成绩、工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
参考文献:
[1]鹿清溪.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优化环境,强化养成[J].好家长,2016(51):104。
[2]黄春丽.浅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A].教育教学研究,2017:2。
[3]余明山.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习惯养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论坛2008(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