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赵廷春
[导读]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进行的
        摘要: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其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培养最为直接的途径。基于此,本文就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问题浅谈一二,以望进一步激活数学教学活力,还数学教学以精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以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应试技巧,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等被动式的教学模式,这便大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动作用的发挥,这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而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主探求新知,以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依托趣味话题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能量的调节者,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往往在极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摆在首位,将数学知识寓于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之中,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以“乘法公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有一个地主将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一个农夫种植。这天,他对农夫说:‘我想将你这块土地一边减少4米,另一边增加4米,租金不变,继续租给你,你看怎么样?’农夫想了想,觉得改变后的土地面积与之前的无差,便答应了。可是,等农夫的父亲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察觉到他吃亏了。同学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此时,学生纷纷拿出笔在纸上开始了演算。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依托趣味话题创设问题情境,不仅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为新课教学作了铺垫。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正是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感觉无味,若此时教师还一味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就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鉴于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善于对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挖掘,继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在基本完成了“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后,我立足现实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李鹏的妈妈买了一台29英寸,也就是74厘米的电视机。回到家后,李鹏量了量电视机的屏幕,发现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认为是售货员搞错了。同学们,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了?”经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此看法不一。于是,我向学生解释了29英寸的含义,即电视机的对角线长74厘米,再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的有关知识解释上述问题。这样,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进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探究来自主获取新知,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和培养。
        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若干个正多边形,并让学生在观察过后说一说它们的角和边各有何特点。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五边形,并向学生问道:“这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量角相加法”,有的学生提出了“割补法”,还有的学生提出了“分割法”……待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宽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进行合作探究。如此一来,不仅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取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继而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以促进有效教学目标地更好达成与实现。
        参考文献:
        [1]唐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教学通讯,2018(26):68-69.
        [2]彭贤凯.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