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的居住与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社会环境。而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必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所以,小学阶段课堂授课中的环保教育有着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接下来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环保教育有效渗透的策略展开探讨,希望可以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保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渗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是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将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只有大家都具备了环保意识,社会才可以不断的进行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是每个小学老师有必要重视的课题。
一、制订科学目标,培养学生环保理念
明确科学的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奠基石,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中环保意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1]。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提到教学目标,其中小学阶段的环境教学目标是,发现生活中的美,了解基本的环境权利与义务,踊跃参加相关环境维护活动,对不规范的行为勇敢指出,鼓励学生发现并且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等等。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环保意识教学授课中,要注重从学生的感知以及体验入手,逐渐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课堂中学习的内容都是要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自然也离不开生活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中进行环保教学时,可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就像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捡拾塑料瓶以及垃圾袋,并且做相关的统计。在进行节约用水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学校中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关紧,一天下来将会损失十千克水资源,如果一年都没有关,将会损失四千多千克水资源,如果范围加大,每个学校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那将会浪费多少水资源呢?让学生感受数目的巨大,深刻体会节约用水的必要性。特别是在水资源本就不富裕的西部省份,节约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2]。再者就像在教学几何体认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废弃的木板来制作正方体、圆柱体等几何体,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制作竞赛,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创新制作,在培养环保意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大有裨益,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
环保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的教学中,这样容易导致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这样的结果,所以环保教学一定要有生活实践,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良好的应用于生活中,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就像在数学课堂中学习了千克以及克的度量单位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称量一下家中每天垃圾的产量,用合适的度量单位来表示出来,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环保意识设计减少垃圾生产的策略,并且在实施后观察效果并同样用合适的数据表达出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资料的收集,鼓励学生交流探讨,提升资料实践查阅的能力,有效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中环保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四、提供鲜活信息,备好相关素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逐渐进入了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内容每天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增长,但是课本在编写的时候,难免由于限制使得内容不全面,同时信息也没有进行更新,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搜集与整理,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扩充,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检索能力,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环保教学的质量与效率[3]。就像如果目的地在八公里之外,交通工具选择火车会比选择汽车节约1500g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进行洗车时,选择用水桶接水擦洗将会是直接水龙头冲洗用水的八分之一等等这些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环保意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有必要养成环保意识,每件小事都值得我们节约。老师可以依据数学授课的内容,将这些数据融入到习题当中,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使得学科知识与环境知识有效的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授课中的环保教育有着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同时对老师的综合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授课中环保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学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教书育人,2017(13):52.
[2].胡明进,刘小强.数学课程中环保意识的渗透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34):443-446.
[3].周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求知导刊,2016(1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