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 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多元化教学,遵循于生活,用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用更新的手段和方式将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如我在教学“倒数”时,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倒数的概念学习: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里的概念“互为”是最难理解的,也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在引入时从生活中的好朋友的关系入手,首先问:“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么?”大家纷纷回答我的好朋友是…”,接着我继续问“那反过来,你是他的好朋友,他也是你的好朋友对不对”,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又请同学们介绍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引导孩子们表达出“这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趁热打铁,马上提出疑问“能说我是儿子么?”同学们都笑了,纷纷表示只能说“我是…的儿子”。我再让孩子们举例出数学当中有学过的这样相互依存的量。有了生活中的理解做铺垫,孩子们很快总结出来还有上学期学过的“因数与倍数”,以及中年级时学习过的”相互垂直,相互平行”。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引入倒数也是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两个量时,孩子们非常自然而且深刻的理解了倒数的概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数学故事或铁闻、史料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事。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捆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在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引人古人绑绳记数的历史史实,又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候,引入了曹冲秤象的故事,让学生有初步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生活或身边的实例,让课堂丰富生动起来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巩固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ppt课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果红草绿,苹果树上结了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12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创新
实践活动永远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指导学习的很好手段。
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提供机会,给出一个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和一些水,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个马铃薯的体积大小,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也根据预习和对老师出道具的判断,给出了最终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办法,将马铃薯放进装有一半水的容器中完全流没,计算出放人前和放入后的长方体水柱的体积,进行相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要探索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说,学生理解的效果是非常不好,而通过动手,学生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又如,在学生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和表面积知识后,我在教室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巧当名小小粉刷师。(1)课上先分组测量教室长达的长,宽,高。(2)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粉刷教室需要粉刷的地方有哪些?(3)测量出不需要粉刷的门窗的长和宽。(4)计算出要粉刷的面的面积,再减去不需要粉刷的门窗的面积。(5)合理选取价格合适的油漆。学生兴致勃勃,群策群力,分工明确,有的测量,有的计算,有的出主意,人人都有事做。完成后组织小组汇报,让各小组开展自评、互评,吸收别组的优点,最后总结。经常开展这样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向题,体验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了数学很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模拟生活实境,促进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讲台变舞台,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或让学生自编自演,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让学生在动中学数学,相信学生也会积极参与的。
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对于相迟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相向)、相背、同向、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编导几个情境让学生两个两个表演:1.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而行后相遇;2.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后不相遇,而是相距;3.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后,用语言编题叙述,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同时、相向、相背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它用的是数学知识,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生活数学,人人学有用和有价值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就为学生的发展莫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