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及重点学科,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数学本身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处于特殊身心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化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本文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番个人看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搭建框架;转变模式
数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实用性学科。伴随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信息化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从而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是教师关注的话题。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究信息技术高效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摒弃传统框架的数学,对推动数学教学的顺利进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营造适宜情境,激活学生形象思维
兴趣和注意力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面向年龄尚小、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标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加上数学本身是一门有着较强抽象性且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问题的学科,因而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实现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巧妙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从而降低学生对抽象、枯燥且难懂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展。
例如,以“对称、平移和旋转”这部分内容为例,我就在课堂伊始环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几个片段,即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商场中的观光电梯不断上下的情景;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移动前进的场景,以及游乐场中各种娱乐项目运动的画面,如运动中的摩天轮,转动着的旋转木马,人们在滑梯上滑下的场景等等。熟悉的场景和画面很快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我也趁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运动的,从而引出与平移、旋转有关的内容,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得以高效地进展下去。
二、搭建认知框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尚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对他们来说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增强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转变,即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以形象、直观、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搭建认知、学习的框架,从而有效化解教学难点所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例如,以“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具体运算方法。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超市中的商品大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及小数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之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如何利用竖式来计算小数的加减,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怎么标注出来等等,将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如此,便实现了抽象知识的具象化转换,达到了节省课堂时间、增强学生认知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进和提升。
三、转变教学模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它能够促进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借助信息化资源的优势,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出自由、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环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开展,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进行“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前,我就先将本课的课件及教学资源提前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课件资源的指导下预习新课内容。之后,先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学生互动,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询问学生什么是面积,如何计算常见图形的面积等等,让学生自由阐述观点和看法,最后教师再针对课堂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如此,便转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数学教学得以优化和完善。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学科的特征出发,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方法和策略,为高效化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现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研究[J].学周刊,2014
[2]李书英.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