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数学文化渗透进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化,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数学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作用,对于文化的进步,科学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也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从数学文化渗透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渗透方法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学渗透;价值方法
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数学的这一属性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关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渗透的意义
1.美学价值
数学中有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例如图形的审美、数学思维方式的审美、数学语言的审美、数学规律的审美等,数学的美具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将这些数学中的美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
2.了解数学发展的脉络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本绝不是随意编制的,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细心整理和组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有意识的融合进了数学史的发展,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
唐诗宋词是文化,九章算术也是文化。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甚至也不是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另外,2017年的高考数学大纲里新增了对“数学文化”的考查内容。这也印证了熏陶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5.综合能力的提升
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地去认知社会。
二、数学文化渗透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1.讲述数学历史,展现数学文化
数学历史久远深厚,很多数学元素、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练习课堂内容,随时插入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发掘学习数学的乐趣,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学习到数学文化。
在学习“圆的特征”时,体会墨子用“一中同长”四个字表达圆特征的简约、准确性,感受古人的智慧,引发民族自豪感。学习“圆周长”时,融入《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周三径一,体会古人的研究成就。让学生回顾讲解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方法“化曲为直”,数学思想“转化”。播放微课视频“π的自我介绍”,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研究π的历程,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数学家不怕困难、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产生向古人学习的积极情感。
2.理解数学文化,创新教学思维
教师要明白数学文化的内涵,知道如何利用数学文化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也可以体现数学文化,教师在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授课形式就是对数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尤其是讲加减乘除这种计算题时,一定要创设不同的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故事、喜欢的动画人物或者感兴趣的其他东西增加到计算题的提问当中去,加强学生的理解。还有,有的题目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探究解题方法,谁有好的思路都搬到黑板上,通过分析试验来观察是否适用。
3.开展数学活动,渗入数学文化
开展数学活动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结合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可以组织各种数学活动,如做游戏、进行竞赛、讲述故事、动手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九连环、魔方等智力玩具,指导其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开九连环,拼好魔方;也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或七巧板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或者组织学生自己搜集和数学有关的故事,然后在课堂分享。数学知识取之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老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
4.应用数学文化,融入美学教育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数学中的美,将其通过教学方式或教学内容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如学生学习数学公式、数学符号的时候,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在学习数学定律以及数学规律的时候,就有不少美的展现。数学规律有其整齐划一的美,也有层次明显的美;数学符号有其简洁个性的美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总而言之,当数学文化浸润数学知识,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理解数学、爱上数学。因此,在教材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数学文化,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让每个孩子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玉平.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梁军江.思考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