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从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有效问题、完善考评机制就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生活情境;考评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更多全方位、高层次的要求。众多的教育学者也在研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所不断关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并且结合具体现实生活来探究不同的教学路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其中的知识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不容易被人所理解和吸收。然而,任何学科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样,数学知识也是通过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总结而探索其本质特征所得来的。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将重新回归生活之中,让学生变得更加美好。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和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探索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一些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相交线》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指导学生在复杂的图形中能够准确辨认顶角和邻补角。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上给学生展示有关“街道道路”的图片。然后,教师可以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存在着相交线和平行线,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当我们把图中的道路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的关系是什么呢?”作为导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道路进而说出哪些是平行的和哪些是交叉的。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二、设计有效问题
在以往灌输式的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讲授者,学生则是课堂学习的倾听者。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或者是学生所需要了解的知识讲述给学生,而并没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探索知识的生成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法,则是让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有效问题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而了解知识的由来和运用方法。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多多研究教材知识并且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设计有趣、有深度、全面的问题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组全等三角形,再询问学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让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可以在提问“有人用‘全等三角形’来形容这两个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有什么含义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最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定义。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能够慢慢进入学习之中而获得感悟和体验。
三、完善考评机制
“成绩是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思维方式依然存在着许多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许多人将成绩看的格外重要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这种单一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摒弃和废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能力和成就不应该仅仅由成绩而决定。同样,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文化底蕴等。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深度思维和拓展能力、分析和辨析能力等多种标准来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多种角度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进行有效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指定一个考核表来记录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表现并且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且指定一些思考问题来让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则要观察不同小组之内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感受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能力优势,进而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针对性指导。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特殊阶段,其情绪和心理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学生的内心较为敏感,其社会观和价值观也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个性需求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期待和要求,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新,才能够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宇峰.课堂教学“三部曲”——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6):128-129.
[2]杨华.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