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数学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所以人们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注也一直都没有减少。针对小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也从三方面来对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以期将教学目标很好地实现,帮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
数学伴随着人的一生发展,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因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一、以情境吸引学生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情境的创设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数学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加强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基础,不能使情境流于形式。同时,数学情境是多种多样,有游戏、故事等。因此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换算有了一定了解,但对其知识的掌握仍然处于概念认识阶段。为了加强学生对“元角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组织了“你卖我买”游戏。在游戏中,学生被分为两组。A组的每个学生都有十支铅笔和十个橡皮。 B组学生每人有30元,包括“元”,“角”和“分”。最后,通过比较,赚的最多钱的A组学生和购买最多物品的B组学生为两名优胜者,并得到小红花的奖励。这种模拟的购物游戏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来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使用数学知识。可以看出,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灵活地设计情境,使学生们可以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投入度。
二、合理设计问题加强学生思考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对于问题的设计,尤其是数学,因为数学毕竟是一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学科。数学教师要凭问题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是基础。同时问题的难易应适度,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们思考。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应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拓展性的问题。
例如,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为了使教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教师首先这样问:现在,熊大熊二遇到了一个问题不能解决,大家可以帮帮他们吗?听完后,小学生们纷纷追问是什么问题。接着教师说到:熊大有4块月饼,需要和熊二平均分,你能帮他把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吗?学生: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熊大熊二各能分到2块。教师:这么分很好,那么接下来问题又出现了,熊大手里有一块蛋糕,可是熊二也想吃,但是它俩不知道怎么才能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我们来帮它们一下吧。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性,让学生操作如何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迅速地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块。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每人分得数量相同的分法在数学上叫作什么呢?如何表示熊大熊二分得的蛋糕呢?学生不能马上就回答出,教师可以让他们相互交流交流。然后教师再仔细为学生讲解分数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也会在思考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意识。
三、优化数学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来说,加强作业的有效性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业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对延伸并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来说是关键。需要认识到,枯燥刻板的小学数学作业常常会增加小学生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积极完成,达不到作业应有的效果。因此,优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特别重要。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对此保持充分的重视。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涉及一个很是有趣的知识点,那就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然后看看形状有什么不同和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选择一个物品,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绘制观察到的形状,作为作业。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必须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必须不断思考和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实施,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切实让学生可以学有所得。以上是本文的相关讨论,希望能起到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迪兰.新时代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02):10-11.
[2]唐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