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杜伟峰1 宋卫山2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对今后终生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对今后终生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数学课堂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好有梯度、有思维内涵的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入手,去学习、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通过小台阶低密度的问题引导,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他(她)一步一步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寻找问题的答案,实现学习目标的生成。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教师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间,象一位探险家,不断顺着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道路上欣赏数学这一工具对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文价值观也就顺其自然的形成了。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尝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 自主学习 学习能力
        一、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快乐进入学习状态
        俗话说:苦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的乐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不竭动力。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使课本上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变被动的学习为自主的探索。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在上课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欲望,从而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我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就开始。例如,我在教《圆的面积》前,是这样和学生交流的: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猜两个谜语好不好?谜底都是水果。第一个,草地上来了一只羊。学生猜不出,我启发他们:草地上来了羊,羊吃什么?学生抢着回答:羊吃草。我又问:那是谁要倒霉了?学生高兴地回答:草要倒霉了,是草莓。接着我又进一步问第二个谜语:草地上又来了一只狼。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是杨梅。为什么你们一下子能猜出第二个谜语呢?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谜语猜法的启发与引导。这说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圆的面积与以前学过的哪个图形有联系呢?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会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思维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平均数”这一节时,我用跳绳比赛的事例引入。我抛出问题:同学们,我想组织一次跳绳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学习组跳绳的次数最多,哪个组就为获胜组。这个比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有学生说,每个人都来跳,再把各组内学生跳的数加起来。这时立即有同学反驳,那样太慢了,到下课也跳不完。这时有同学说,可选代表参加,每组选出三个代表各跳一次,这个办法不错。

如果甲队分别跳了40、35、50个,乙队分别跳了35、42、45个,同学们算一下哪个组跳得好,很快学生回答甲组。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组参加人数不一样,比如说甲组四个人,分别跳了40、35、50、38,那还能不能比较这两个组那个跳得好?两队人数不同,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这样,学生在困惑中想到了今天要学的数学内容“平均数”,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引出“平均数”,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使用价值,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迫切冲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油然而生,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巧设困惑问题情景,让学生质疑、解惑
        对未知的世界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都充满了质疑与思考。质疑是自主学习能力、勇于创新能力形成的不竭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巧设困惑问题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产生困惑,然后去思考、去讨论,然后发现困惑之所在。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出示“中百大厦”和“百货大楼”的促销卡,中百大厦满500元送100元,百货大楼满200元送40元,你会建议妈妈到哪家买东西?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两家都是返还百分之二十,无所谓到哪家;有的说,表面看返还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但如果只买了200元的东西,在中百大厦就没有返还了,而在百货大楼就可返还40元......同学们各抒己见,打破了在课堂上等待教师提问的被动局面,而是主动尝试、实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决定了一节课的课堂效率。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的欲望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展示学习成果,放飞学生的心情
        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概括与学习收获的总结,也是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锻炼表达能力的重要时刻,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很重要。每堂课在结束前3—5分钟,我都会安排几个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要求学生回顾一下:这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一次快速反思,再回顾,再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以上所述四个方面是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几点做法。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在今后发展中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既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也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竞争、创新以及合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恩·克拉克, 汪颖. 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J]. 教师(16):F0002-F0002.
沙莉. 畅游数学王国 探索数学奥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1):3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