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以诵读古诗词作为突破口,构建情境,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诗词,汲取其精华,得到其浸润,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和领悟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不学诗,无以言”,千百年来,人们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关键词:诗词;语文素养;中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主动的投入知识的探究中,促进学习的成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愿上诗词课,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情境激趣。学习古诗词时,我们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视听文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教学时,先导入背景,解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先后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通过视频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课件的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既突破了难点,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甜蜜的牵引。
2、活动激趣。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努力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每逢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传统佳节。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报。班级举行“中秋诗会”,以描写中秋、月亮的经典诗词为载体,采用吟诵、朗读、歌舞等方式,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积累感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巧妙引领,恰当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读、思、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节奏之美,想象画面之美,领悟情感之美,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1、融情朗读背诵,加深情感体验?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才会走进诗中,和诗人融为一体,与作者同喜同悲,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采取限时背、接龙背、据画背、表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直至烂熟于心,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至此,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读背的深入喷薄而出,喜怒哀乐跃然于纸上。
如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指导学生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
景,以月为主体来理解,根据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的特点,让九名同学一韵一节交叉读,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然后分组吟诵,最后,表演背诵,音乐节奏随着诗的韵律变化,切合着诗情的起伏,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在反复吟咏中,走进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2、引导积累感悟,提升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只有通过积累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典诗词的浸润,增强人文积淀,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以《中学生必备古典诗词300篇》、《古典诗词名句今用1400例》为蓝本,遴选优秀诗词,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每次课前3分钟诗词接龙,每周至少背诵5首诗词,每月开展一次诗歌背诵比赛,适时举办主题诗会。
在诗词积累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结合特定的内容,围绕热点主题。如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系列,让学生感悟在“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极寒天气里,依然驻守边关,保家卫国;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国难当头时,仍以己之力,欲挽狂澜,大呼“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这是忠诚爱国的坚定信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学生受到诗人高尚情操的陶冶,正确地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古诗词,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审美鉴定力,进而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达到知行合一。
1、开展专门训练,改写古诗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名篇,改写成散文或故事,或者写一篇诗词鉴赏,通过灵活改编来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木兰诗》、《卖炭翁》、《观沧海》等一首首古诗词都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学了《观沧海》后,我让学生按诗的意思进行改写,提示学生把握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描写海水、山岛、草木、秋风等景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扣住“日、月、星、汉”等进行想象,动静结合,虚实并用,把这首诗改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情感流于笔端。
2、与日常生活中嫁接,充分运用经典诗词。?运用诗词知识为班团会定主题,为黑板报、手抄报拟标题、起栏目,为运动会当口号,为宣传画配诗词名句等,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天地,为各项活动增光添彩,激发广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3、与作文训练结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引导学生适当、巧妙地将所积累的古诗词名句运用于作文中,用诗词扮亮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底蕴,用诗词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佳作层出不穷。
例如:漫步在街道上,与贺知章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愉悦;与韩愈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欢快;与白居易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美景;与王维共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月光淡淡。
我和书香有个约会,相约在春天。
收割在田里,与王绩享受“树树皆秋日,山山唯落晖“的秋景浓浓,与杜牧
仰看“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星星夜色。与李白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空中高雁。
我和书香有个约会,相约在秋天。
飘飞在雪中,与岑参感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成长路程,与李白坐在“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寒风里,与柳宗元垂钓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面上。
我与书香有个约会,相约在冬天。(选自《我与诗词有个约会》)
古诗词“经典诵读”犹如春风,为我们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涵养诗心,润泽诗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养成研究[D]. 陈金碧.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中国古诗词的文化精神的德育功能探究[D]. 窦静怡.辽宁工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