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纪长伟 史春丽 孟祥宇
[导读]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得以全面自由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得以全面自由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中心任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后备阵地,迫切需要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统一。有鉴于此,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初步探索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内涵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在学通、读懂、吃透上下功夫尤为必要。根据《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得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谛在于将“育人先育心”的科学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之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深度融合。在大力推进心理育人工作的进程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致力于学生在心理素质各要素中均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在智能、人格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积极呵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与此同时,要加大力度在政策层面的理解上下苦功,加强对学生干部、一线教师、学生工作者、教学管理等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技能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并促使其在各大学科领域“生根发芽”,确保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二、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心理潜能
        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范式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为主,矫治为辅的原则,注重挖掘学生心理内在潜能,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态。同时,认真研析传统教育理念,转变原有以心理问题为主要关注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受挫能力,促进心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查阅的文献中,大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且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保证。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成才、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情绪困扰等发展性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正常心理范畴,而可疑神经症性问题、可疑精神病性问题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以发展为中心点,时刻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培育大学生面对消极情绪形成自我干预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心理,构建大学生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干预技能,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很好地得到了预防。
        三、合理规划课程设置,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推进知识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的目标”。可见,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有机融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其中,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要让大纲在实施的进程中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性需求,协调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突出心理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注重增加体验课程所占比例,将心理电影、团体心理辅导等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提升体验课程所占课程总数的百分比,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用心感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此外,积极引导并帮助学生解析心理现象,了解心理知识,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应对各类心理问题,提升应对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多元育人合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心和意义所在。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师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学校应严格秉承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力争做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二者有机融合。同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形成多元化、高层次、全方位的育人合力,极大地凸显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流砥柱力量。对于一些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的高校,应及时认真调整和查摆问题,善于借鉴那些起步早,师资强,成效大的高校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各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扬长辟短,逐步缩小差距。此外,学校应在培训制度的完善、实践基地的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对学生干部、一线教师、学生工作者、教学管理等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引导专兼职教师及时并充分了解当代科技及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冲击及影响,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积极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新方法,提升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技能,因地制宜地发挥其各自专长所在。
        五、搭建家校联动平台,构建高危预警机制
        健全完善的的高危预警机制为高等院校有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类心理问题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支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及到:“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透过该文件解读其精神所在,可知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刻不容缓,可以从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完善测评方式,优化量表的选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健全预约咨询制度等几个层面入手。与此同时,要时刻确保心理问题干预的及时性,积极打造“5.25”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品牌特色活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普及心理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起学生、院系、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利用网络搭建家校联动平台,共同发力,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Z].201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8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之一)。
作者简介:纪长伟(1991-),男,汉族,中级,研究生,辽宁大学,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