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对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态文明 教育资源
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责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意义
1、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指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所需要的相应资料和内容。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课程编制者和实施者围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对现有或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提高的动态过程。本文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意义及对策进行探讨,试图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2、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思政课的时代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也需做出相应调整,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还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要承担起这一光荣使命,高校思政课须自觉地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法律、生态伦理等多种素质。
(2)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持久生命力根源就在于其按照时代要求不断充实完善的教学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是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而被日益关注的教育领域。把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能满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与现实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3)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途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采取渗透方式进行,即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现行的各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思政课程体系,生态文明教育自然应渗透其中。思政课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影响面广,而且影响时间长,是任何一门专业课或公共选修课无法比拟的。开发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有和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我国现阶段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途径。
二、充分凸显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其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凸显并加以利用。
(1)“基础”课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一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要求大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善待自然。二是关于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教材指出,大学生要促进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并要求大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身体力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原理”课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一是关于物质世界和实践,教材指出,自从产生了人类社会,世界就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马克思强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教材指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对我们科学认识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在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经济全球化后果、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等部分这些观点都有所涉及。
(3)“概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一是“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教材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社会主义生态强国建设。二是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所涉及到的绿色发展新理念;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大力开发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结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做到有机渗透、各有侧重。
(1)在“纲要”课中适当补充生态环境史
历史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牵强附会,要根据历史学的内容特点自然地体现,做到画龙点睛、水乳交融。在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工业文明为西方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经过反思之后达成共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纲要”中适当补充生态文明建设史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生态环境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与建设发展史,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发展规律,激发起时代赋予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勇敢地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
(2)在“基础”课程中增加生态思想、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律等内容
一是生态思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和共同社会理想。增加生态思想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生态道德。在“基础”中增添生态道德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适度消费等生态道德规范,通过生态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行为,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关系中,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生态法律。推进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让法律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我国目前已制定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 多项环境法规,466项环境标准。在“基础”中增加生态法律法规教育, 着重讲解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有利于提高生态法律素质。
(3)在“原理”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相关理论
一是生态哲学思想。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以辩证唯物的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提出了在合理利用自然前提下,人类发展与生态持续统一的协调发展思想。将生态哲学内容融入其中,能帮助大学生把握物质发展规律及其辩证关系;了解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客观规律;理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等。
二是政治经济学部分。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总根源,而且也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的总根源。资本家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使生产呈现无限扩大趋势,进一步使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空前扩大。这是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环境问题和全球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改善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才能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原理”中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无疑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
(4)在“概论”课程中增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概论”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增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专题。一方面是纵向梳理式专题。在“概论”课程中增加建国以来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和发展,纵向介绍我们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进程,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二是横向把握式专题。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核心,从横向上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内容、意义等。该专题应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地位、建设动因、建设思路。
结语
高校要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和生态品质的文明生态人的重任,就必须充分利用并大力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全面学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他们真正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4]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黄丹,(1977—),女,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