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园独特的又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探索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本文采用教育观察法中的定点法和追踪法,以中班建构区里的角色游戏为案例,从给游戏预设“松绑”,给游戏环境“松绑”,给游戏方向“松绑”三个方面阐述,解读孩子作品背后的思考、幼儿游戏时的内心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背后的游戏本真,支持幼儿运用开放的区域材料真正从区域中获得学习经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中班,区域游戏,主动学习
最近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对班级的区域游戏渐渐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和兴趣,有时会觉得“没意思”。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刚开始那么喜欢建构区和娃娃家,现在这两个区域反而门庭冷落。于是我们又绞尽脑汁的调整区域,花费时间和精力向区域投放更多的高结构材料,区域看起来丰富精致,但孩子的那股儿劲仿佛还没提起来。如果孩子们的角色游戏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展。比如,孩子们可能会在建构区玩娃娃家;会在图书区玩小医院!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转变传统区角观念,我们大胆尝试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尝试和探索。
鉴于此,我们尝试通过给区域游戏“松绑”的方式,让孩子能从参与游戏计划、环境创设、材料准备开始,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在游戏中起着观察、思考、调整和引导的作用,从而助推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从观·思·导三个方面对建构区角色游戏开展实践。
一、观——给游戏预设“松绑”,支持幼儿的游戏意图。
游戏不同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幼儿自由、自发和自主的活动。而给幼儿游戏预设“松绑”就是让游戏从教师走向幼儿。从游戏准备开始,让幼儿成为自主游戏的策划者。
镜头1:
男孩科科到材料框中抱了很多奶粉罐材料,搭了一座房子,又从娃娃家拿了很多毛绒玩具。“哈哈,我的家完成啦!!”紧接着,孩子们从娃娃家里拿来水果、碗、娃娃、推车......接着科科说:“婷婷你当妈妈,我来当爸爸,涵涵和棵棵来当宝宝。”几位小朋友一致表示赞成,对自己的角色都很满意。说完大家开始分工,科科继续修建房屋,涵涵区美工区拿了彩色纸,做面条。婷婷摆弄起了厨房玩具。一不小心,围墙上的一个大积木就掉了下来。
分析与思考:
以前建构区里的积木刚刚搭建到一半,游戏时间就快要结束了,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清理。渐渐也对积木游戏失去了兴趣。而当笔者发现多出了家庭区的很多材料,笔者并没有去制止,而是静静地观察,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图,为建构区赋予了新的意义,增添了角色游戏。幼儿玩的更尽兴了,清理活动也变得舒畅。
二、思——给游戏环境“松绑”,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提到环境,会有很多教师认为环境等于墙面装饰。教师创设的环境不是随性的,也不是幼儿需要什么马上补办,确保游戏的顺畅,应该多些暗示,真正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环境包括教师支持的开放、轻松的环境,游戏的环境有时候就是游戏本身。
镜头2:
科科爬到积木上准备在屋顶上面放一些物品,可是房子晃得好厉害,科科赶紧爬下来,说:“吓死我了,房子好不牢固呀。”铮铮听了科科的话,赶紧拿来大积木,“你可以踩着搭积木上去。”
分析与思考:因为大积木比较大,可以搭建得比较高,所以在搭建的过程中,如果高度超过孩子的头部,就要注意安全。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的态度和观念就直接影响幼儿,是及时帮助马上解决还是也把这当成游戏的一部分,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使幼儿增长智慧。
三、导——给游戏方向“松绑”,提升幼儿自主学习的水平。
孩子们都是在自己最近发展区游戏的。当游戏开始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反复多次之后,孩子已经完全能驾驭这个游戏了,又觉得没意思了。孩子对于游戏的状态会随着自己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可能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此时,孩子可能会发展游戏,或给这个游戏加入新的元素,让游戏重新具有挑战性,或发展成其他游戏。这正是教师关注、支持的关键点。
(一)区域材料:从“高结构材料”到“低结构材料”
基于中班孩子的学习特点我们倡导“以低结构为主,其他给构性材料为辅”的多种材料投放方式,从而满足不同游戏水平孩子的需求,因需而导。这样的方式大大满足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幼儿对活动内容的选择空间和活动自由度。特别是有代替作用的材料,例如废旧的鞋盒、瓶瓶罐罐、彩纸等,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立刻会产生兴趣,并在游戏中多角度的拓展材料的用途。优化高低结构材料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自主游戏,助推孩子快乐地、自由地进行游戏。当然,优化结构并不是我们一次调整就可以,而是需要我们不断观察孩子的游戏表现中随时调整。
(二)游戏环境:从“提前预设”到“放手去做”
传统的区域游戏环境,基本上都是由老师设定好的,比如小医院一定会设定好的门诊处、挂号处、药房病房,小厨房也会配备灶台水池、锅碗瓢盆一样都不能少。而在已经设定好的游戏环境中,几乎没有了孩子能够想象和发展的空间,区域显得寡淡无味,毫无生机。而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自己当设计师,自己设计。当游戏环境不再受到限制和规定,教师放手让幼儿当家做主,建构区里可以玩起娃娃家,娃娃家里更能开起小医院,放手一搏,幼儿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三)教师指导:从“出手干预”到“沉得住气”
在实践中,我也有急于介入的时候,当孩子们无所事事,焦虑不安,作为教师更容易产生焦虑感,但教师的过度介入会导致活动的高控,而这样活动就缺乏幼儿自己的想法。而是换一种方式,沉得住气来暗暗观察。当我们在活动中管住手、闭上嘴之后,我们的注意力反而都放在了倾听和观察上,由此,我们聆听到孩子游戏中的小聪明、大智慧,观看到了孩子们游戏中的赠予和帮助,协商和专注。
(二)游戏目标:从“像不像”到“做什么?怎样做?”
传统的区域游戏目标,教师更多的追求结果:“孩子模仿的像不像?”而只有当我们从追求 “结果”到关注“过程”,才能支持幼儿用开放性材料实现在建构区里的角色游戏,在区域游戏中实现自主学习。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幼儿的意图是什么、他为了实现意图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中间有什么关键的学习经验在发生,而不是模仿的“像不像”,有没有完成老师的既定目标。除此之外,也借助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每次活动结束后,请幼儿收拾整理多余的建构材料,进行整理,并增设了集体参观欣赏的环节,孩子们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奇妙想法。
从一块小小的积木到“小鬼当家”,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又了不起的过程。这里面不仅充满了孩子们的非凡创意和智慧,也同时包含着教师的支持和尊重,在迈向成功的途中,幼儿需要我们教师的陪伴、认可、鼓励和支持,我们需要做他们坚持的后盾。幼儿用积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建造和重新安排“整个世界”,他们体验各种社会角色以及各种角色关系,整合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体验,逐渐学会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和真实生活的要求协调起来,在经验、能力以及学习品质上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幼儿身心整体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游戏让幼儿改变了角色,让他们自己做主,真游戏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充分的快乐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张馨予.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