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背景下的辽宁食俗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代美玲
[导读]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俗语“民以食为天”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民对于“吃”的重视。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省份,有着满、蒙、回、锡伯等诸多少数民族,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辽宁地区衍生出独具个性,具有民族融合特色的饮食文化食俗与礼俗,在当今中国的饮食界和文化界享有盛名,其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饮食食俗为切口,旨在探究辽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呈现样态,进而挖掘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独特特质。
关键词:辽宁 少数民族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要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自古就以农业大国自居,一向以农业为发展的主要行业,从而历朝历代都有着重农抑商的传统。又因为食的需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底层需要,因而也有了“饱暖思淫欲”的说法。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就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食俗便构成了这个国家的饮食文化。
        我国的饮食文化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后有了熟食,宿沙氏发明蒸盐技术,使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了调,之后便是我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周秦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则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因为清朝时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又混入满蒙的饮食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如今,中国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区域口味特色,不同地域,不同天气状况,不同食材造就了不同的口味。此外,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炒”这个烹饪技法的国家,其次还有“蒸”。炒代替烤,蒸代替煮的烹饪方式,让以小麦和稻米为主食的中国产生了更多的食物样式。正是因为我国历史悠长,幅员辽阔,由众多民族构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融合成就了中国独有的饮食文化。饮食于中国人而言是件基础且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人一直在饮食方面格外的关注。然而,在中国一直没有严格意义的饮食科学研究,没有形成食学或称为食事学这样的学科。仅仅因积累而丰富了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实践。
二、辽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1)辽宁饮食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个民族的饮食取决于所在地方的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饮食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关性,但不具有决定性。饮食习惯的形成,更多是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被外来文化渗透和侵略历史等很多综合情况决定的。中原地区气候宜人,没有大的能量消耗,所以吃食往往精致,而且地区人文发达,细腻。到了南方,早些年,百越之地,毒,瘴横行,无稻米,飞禽走兽种类多,所以抓到什么吃什么,饮食样式极其丰富。东北地区,一般可以认为是草原平原地区,自古生活习惯是多放牧,少农耕,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冬季漫长寒冷。在东北,冬季可以开江捕鱼,所以饮食的样式更多的是“大鱼大肉”,即切工粗放,不拘细节。在东北的冬季,围炉烤肉耐饥,大碗喝酒驱寒,地区文化自然就显得粗犷豪放;从降水上来看,几乎整个东三省都处在四百毫米的降水线东南。从降水的角度来说,是适宜开展农耕经济的。但是,东北地区靠近蒙古高压,加上日本暖流被日本列岛加上东北东部山地截住。所以温度上来讲,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天奇寒,夏天炎热。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在东南方向,与朝鲜隔江(鸭绿江)相望,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气候与地理优势。辽西山地和辽东丘陵中间的辽河平原,是辽宁省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水源丰沛,资源丰富,适宜农业耕作和工业生产。因此,可以说,辽宁的物产资源是很丰富的,是一个受到自然偏爱的天赐之地。农作物以大豆,玉米为主;山区盛产营养价值极高的野生植物如蕨菜黄磨山楂等,铁雀,山鸡也是辽东地区的特产;海洋给这个地方带来了新鲜,数量可观的海鲜,如带鱼鲈鱼等。

除了这些,辽东半岛的苹果,开原的大蒜,在中国都是享誉盛名的土特产品,农业,渔业发达的地区经济,为辽东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化随物质的发展而进步,丰饶的辽东地区也因此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2)满族饮食礼俗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与满族先民特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环境的不断变迁有密切的联系。经历史不断发展,在满族共同体形成(17世纪初)及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满族饮食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辽宁是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在辽东,辽北一带。所以后来形成的辽菜系深受紫禁城宫廷菜的影响,不仅要求味道鲜美浓郁更要讲究造型用料以及食器食具精美以符合贵族的身份。满族菜中鼎鼎大名的就是全羊宴,这是当时招待伊斯兰教徒的最高规格的待遇。全羊宴,顾名思义,就是取羊身上的各个部位烹制成菜,每一个部位代表着一个菜品,最妙的是,菜品命名别致,比如羊耳朵就叫做“迎风扇”,既形象又贴切。一道菜中有甜有咸,有辣有酸,有凉有热,菜品口感独特,给味蕾带来非同一般的品尝体验。
        满族一日三餐,吃饭时长幼有序,以长为尊。男女有别,儿媳与公公不得同桌,男性在炕里,女性在炕边。筷子的摆放与汉族相似,不准将筷子放于碗上或立在碗中,并禁止用餐具敲打桌上碗盘。以上的餐桌礼仪,主要形成于清初,与满汉融合的过程是紧密关联的。
        满族的节日礼俗较为繁琐。每逢除夕,要进“岁盘”,岁盘中盛放干果、如意、苹果。晚上祭祖,用此作为祭品 ,称为“供尖儿”。祭祖之后辞岁,而后吃团圆饭。大的席面,荤素炒菜多种,主食是八宝饭和素馅儿煮饽饽。满族人喜食饽饽,原因之一便是其方便携带。大年初一,要拿个苹果咬上一口,称为“咬安”。在这一天里,上午不可喝茶,而是喝蜜水,过午才能开始饮茶。早点,除了荤素小菜和点心外,主食吃年糕汤。上午祭神,有白肉。早膳用素馅煮饽饽和元宝汤,元宝汤就是馄饨,荤素小菜如例。晚上依然是素馅煮饽饽,荤素小菜如例。大年初二开始,就不用吃素馅煮饽饽了,改成荤素煮饽饽了,吃饭也无非是以荤素煮饽饽为主,然后如例加上荤素小菜。另外就是正月初八日“顺星”,要在前述菜肴中加上元宵。世家吃东西,忌讳吃“单”。如单独吃一碗面,必须要有配菜。所以传统的炸酱面,要有至少四种热菜来配。即便吃素馅儿煮饽饽,配的荤素小菜也一样不含糊,一般是凉菜、熟食几样,炒菜若干。此外传统食品火锅,按照京旗的习惯,一般入冬开始吃,开春就不再吃了。
三、多民族融合下的饮食习惯
        不同的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瑰宝。文化是包含着不同方面的,其中,饮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精华的体现,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饮食习惯,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出这个地区的气候,物产,甚至可以通过菜肴隐约感受这个民族的风貌。辽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多种民族和多样文化。受到共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总体上是类似的,但仍有种种不同之处,口味习惯有着差异性。蒙古族聚居在阜新附近,他们偏爱奶制品,喜食牛羊肉。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注重原料的本味。回族也是辽宁少数民族之一,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猫等等。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某一集朝鲜族做辣白菜时有一句台词:“朝鲜族凡喜庆之日必食打糕。”可见朝鲜族对打糕的热爱,最常见的一种叫“糯米打糕”,每临过年,朝鲜族都有着向亲朋好友赠送打糕的习俗。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2)
[2] 杨茗.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消费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4) .
   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立项号:L15BM2003
作者简介:代美玲(出生年月—),性别:女,民族:蒙古族,籍贯:辽宁省沈阳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现工作或学习单位: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传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