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改善负性情绪和自我效能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陈颖
[导读] 目的:研讨消化内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改善负性情绪和自我的效能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讨消化内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改善负性情绪和自我的效能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本院消化内科的97例患者作为参考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纳入49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参照组纳入48例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小于参照组,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疾病知识掌握能力、危害认知、自我管理、并发症预防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经过护理干预应用在消化内科患者中,临床上再次得到了护理干预对治疗疾病上的优越性,不仅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同时也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干预;负性情绪
        消化内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等慢性病,此类疾病会引起患者胃肠道不适,严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危害中老年患者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1-2]。在消化内科中常见的疾病都伴有应激不良反应及饮食刺激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3]。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本院消化内科的97例患者作为参考对象,分析消化内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改善负性情绪的效果,现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本院消化内科的97例患者作为参考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组纳入49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在22岁,最大年龄在65岁,平均年龄在(43.50±2.4)岁,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至5年,病程均数在(2.8±1.1)年,参照组纳入48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3例,最小年龄在24岁,最大年龄在70岁,平均年龄在(47.00±2.8)岁,患者的病程在9个月至4年,病程均数在(2.45±0.5)年,经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是为患者介绍治疗方式及护理过程,并按照医嘱告诉患者抗生素药物服用的时间及剂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在两组患者全部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详细的记录,但很多患者对陌生环境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让患者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负性情绪,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为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早日战胜疾病。(2)为患者制定饮食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计划,并告知患者要戒烟、戒酒等,防止病情加重。在患者的饮食上要准备易吸收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帮助患者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保证少食多餐的规定,依据患者病情的恢复状况,适当的增加营养,帮助患者提高身体免疫力,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对患者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遵照医嘱,帮助患者合理用药,还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不同药物的服用方式和药物服用剂量等,防止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在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加快患者的恢复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经济的支出。
2 结果
2.1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49.45±3.35)分与(50.75±3.47)分显著小于参照组的(58.40±3.39)分与(59.75±3.48)分,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
        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疾病知识掌握能力、危害认知、自我管理、并发症预防评分各项为(2.79±0.85)分、(2.62±0.69)分、(2.72±0.69)分、(2.75±0.70)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78±0.34)分、(1.72±0.29)分、(1.60±0.39)分、(1.48±0.49)分,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消化内科的患者也在逐步增加,患此疾病的患者都严重缺乏保健知识,对自身管理及意识薄弱等,对心理上产生负性情绪的影响,导致临床上治疗疾病效果不佳[4]。临床上经过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实行解析,在对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如,营养护理支持,心理护理疏导及护理技能管理等,对自身疾病要自觉管理。通过研究得知,对消化内科患者治疗中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的帮助患者病情恢复,对患者的负性情绪也得到了缓解,提高了患者的自觉能力[5]。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小于参照组,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的疾病知识掌握能力、危害认知、自我管理、并发症预防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过护理干预应用在消化内科患者中,临床上再次得到了护理干预对治疗疾病上的优越性,不仅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同时也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岳凌清.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负性情绪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42(5):61-62.
[2]李伦.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缓解率的影响价值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2):280-281.
[3]周燕梅,李学群,曹文丽.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情绪和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6):2027-2029.
[4]程瑜,唐春红.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8):196-198.
[5]柴蕴珠,王艳红,徐宏蕊.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负性心理及危险性积分的影响研究[J].临床研究,2020,28(2):184-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