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与评价。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招募60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摸球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0)采取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教育,研究组(n=30)则采取标准化病人教育方法进行护理教育。完成实习教育后,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综合素质教育结果差异。结果:①研究组护理实习生的健康教育、护理问诊、病例分析、操作技能四个维度的考核成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60.389、11.190、10.386、10.079,均P<0.001);②研究组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优良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2=4.706,P=0.030)。结论: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护理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可借鉴。
【关键词】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综合素质优良率;标准化病人;护理教育;传统教育方法
标准化病人作为一种新兴教育以及考核模式,可为学生模拟出十分逼真的临床环境,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创造良好条件[1]。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培养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的教学关键[2]。因此,标准化病人教学与考核模式被引入了我国护理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这一点已经本次研究证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监督下进行:招募60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1)纳入标准:①护理实习生均自愿参与本研究;②全程参与,中途无请假或因其他原因退出者。(2)排除标准:①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②非初次接受护理实习者。
按摸球法将本组60名护理实习生分成对照组30名、研究组30名,而接受护理教育方式不同: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教育,男2名,女28名;年龄为16~20岁,平均年龄为(18.82±0.68)岁。研究组采取标准化病人教学与考核模式,男1名,女29名;年龄为15~20岁,平均年龄为(18.57±0.59)岁。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年龄、性别分布、文化程度等参数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教育,而技能考核时则应用床边问诊结合操作考核的方法。
研究组:采取标准化病人教学与考核模式,即请校内外临床护理专家,根据传统护理教育方法中存在以及潜在问题,结合常见病例特征,制定本次护理教育培训大纲。再由导师以“一对一”方式对护理实习生进行技能培训,时间是1个月,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化病人教学相关知识、护理问诊方法、病人角色行为、如何扮演病人、健康教育概述、常见临床操作内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完成培训后,对本组护理实习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安排进入护理教育与临床技能考核,要求护理实习生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依据案例表达重点,扮演患者与护理实习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其感受真实的护理场景,并在模拟学习期间掌握正确护理技能。随后采取多站式考核方式,考核本组护理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包括病例资料分析站、健康教育站、护理问诊站、操作技能站,通过上述四站综合考核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病例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1.3观察指标
(1)根据文献资料查询、专家意见查询结果,制定本次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成绩评价标准,从健康教育、护理问诊、病例分析、操作技能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均为25分,评分越高表示该学生的该项技能掌握越好。
(2)安排教师从沟通能力、护理评估能力、知识运用灵活度、现场应变能力四个维度出发,评估护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单维度评分是25分,而总分为90分以上者表示优,在80~90分内者表示良,在70~80分者为可,70分以下者表示差,计算两组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优良率,其计算公式为:综合素养优良率=(优+良)/总名数×1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如考核成绩评分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综合素养优良率等用率表示、用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差异
研究组护理实习生的健康教育、护理问诊、病例分析、操作技能四个维度的考核成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分,)
3.讨论
近几年来,伴随国内医学院校扩招、相关律法出台、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教育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而如何在医学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是医学教育、护理教育均亟待解决的问题。护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实践性极强,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也较高,但因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导致护理教育以及临床技能考核效果较差,无法达到护理教育的预期。
标准化病人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客观教学手段,为解决上述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方向,但目前集中于医学生教育领域,在护理教育上的应用推广十分缓慢[3]。标准化病人,又名“模拟病人”,指的是经过训练,旨在恒定而逼真地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的病人或正常人,可用于临床技能教学、评估、职业态度培养等方面,并发挥扮演病人、教学指导者、充当评估者三种功能。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领域上的应用历史已经超过了40年,且在发达国家地区已经成为通用做法,而其应用领域也在不但扩大。笔者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护理教育中,安排标准化病人扮演病人,并依据事先设计的病例,表现一定体征或症状,供学生体验问诊、收集病史、分析病例等过程,完成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其健康教育能力,强化沟通技能等。此外,标准化病人除了模拟病人外,还会设计一些障碍,比如恐惧、不合作等,锻炼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其综合素养。结果提示:研究组护理实习生的考核成绩综合素养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印证了上述分析。
综上:标准化病人适宜用于护理教育中,优势突出。
参考文献
[1] 吕文君, 张燕红, 钱瑞莲,等. 护士标准化病人在精神科护理学临床见习和客观结构化考核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10):1376-1381.
[2] 赵小义, 白冬琴, 刘雅玲. 微课结合闭环式模块化教学在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 26(05):656-659.
[3]章雅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开展学生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思考[J].上海护理,2019,1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