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结果及预后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黄珂【1】 乔健【2】
[导读] 目的: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对抢救结果及预后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对抢救结果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体为我院收治的90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将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抢救应用于对照组临床,观察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两组患者抢救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情况、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压、心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部不适、抽搐、反应迟钝、记忆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关键词:心肺复苏;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抢救结果;预后
        心搏骤停指的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在未能预计的时间和情况内心脏搏动骤然停止,从而引起心泵功能与有效循环中止,多见于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创伤等情况,一旦未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患者极易出现缺氧、缺血、内脏损伤,甚至死亡。心搏骤停和各种慢性病终末期心脏停搏不同,如果采取有效、正确的复苏措施,患者的生命很可能会被挽回。临床多采用心肺复苏(CPR)治疗心搏骤停患者,该方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急救方法,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处理。常规护理在临床CPR过程中较常见,有助于缓解病情,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但该护理方式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优化急救护理可明确护理人员的分工,合理安排急救程序和人员操作,提高护理人员和医生的配合度,急救过程更加规范、有序,为CPR患者提供有效管理,可明显改善急救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预后明显改善。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的人数共有90例,均为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人数均为45例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22例、2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0.32±2.24)岁;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为23:22,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4岁、81岁,平均年龄(61.25±2.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2.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送往急诊科,经医生确诊为心脏呼吸骤停后,即刻行心肺复苏治疗。抢救室内护士应包括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组长)和其他不限工作经验的护士一起帮助医生对患者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道、检测全导联心电图。
        2.2 实验组 采用优化急救护理,包括3人分工法、2人分工法、1人分工法。①3人分工法:护士A为经验丰富的护士,主要负责管理患者呼吸道,确保呼吸道畅通,给予患者吸氧,及时将患者痰液清除干净;同时,协助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护士B为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在医生治疗患者时站在患者侧位,主要负责管理患者循环系统,建立静脉通道,帮助患者完成抽血、配血、输血工作,并与医生一起按压患者胸外心脏,配合医生完成穿刺操作、除颤等,同时密切监护患者心电。护士C为经验较少的护士或实习生,主要负责止血、包扎;同时负责记录患者的抢救次数,并完成导尿工作。②2人分工法:护士A负责完成3人分工法中护士A及护士C的工作。护士B工作内容与三人分组法相同。③1人分工法:医生在治疗患者同时负责完成3人分工法中护士A的工作,再由1名护士完成3人分工法中护士B、护士C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护士应积极主动进行急救,并遵医嘱操作,术后还应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不安情绪。
        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CPR效果(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情况、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动脉压、心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恢复自主呼吸率、恢复自主循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的比较
        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26.6%)、观察组(11.1%)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三、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若不及时抢救,将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不可逆损害而死亡。因此,在通过心肺复苏治疗患者时一定要准确、高效、规范且持续,才能确保心肺复苏成功。而临床常规的护理干预还不够规范,急救人员认识相对薄弱,且因分工不明确,致使急救时无法做到行动迅速且有效,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与常规护理相比,优化急救护理对护士要求更高,需要护士具备一定急救知识,且反应迅速,主动性强,能够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再加上分工明确,能够使护士积极按照分工,配合医生完成抢救,进而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优化急救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急救操作,提升急救过程中的应变思维和病情预见能力,有效配合医生开展CPR救治。该护理方式需要明确护理人员相应任务,专人小组负责优化急救护理,抢救小组成员站位应明确,抢救工作分工应清晰。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循流程,同时开展多项抢救工作,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是基于患者需求,改善原有流程,对原有护理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服务链的流畅,增加护理质量。该护理方式还对安全管理措施进行优化管理,提高了规章制度的科学化和有效化。通过将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和新护理人员相结合,规范人员操作,明确操作流程、操作人员、操作方法,降低抢救操作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抢救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所以,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其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晓红,单飞.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6):554-556.
        [2]苏有华.以《2010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探讨“三人法”心肺复苏流程[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5):446-447.
        [3]陈争艳 . 对接受心肺复苏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进行优化式护理的效果探究 . 当代医药论丛 , 2017, 15(13):162-163.
        [4]杨娟 . 刍议优化护理流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 医学信息 , 2015(48):220-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