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 邢圣煜
[导读]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内涵建设已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内涵建设已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为了确保高职教育发展与国家职业教育规划相衔接,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成为建设高质量职业院校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梳理高职教师科研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滞后的因素,提出强化科研意识、开展相关培训、建立团队负责制、完善科研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十九大后,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多条指导性文件,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各方关注,随之而来的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影响力都有了更新的要求。通过解读国家的高职发展规划,高职院校有更清晰的发展目标,而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科研工作是最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交流合作,技术积累,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等工作中,形成科研与其他工作的良性循环,互补推动,进而保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向前。
        通过查阅部分高校年终工作总结,得出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状况参与情况如下:全院教师参与课题比例约在5%-10%左右,课题中省级以上占比50%左右,市级课题10%左右,校级课题40%左右;发表论文教师约占10%左右,其中核心刊物发表约占10%,本专科学报约占40%,普刊约占50%;出版教材教师主编约占1%,其中;申报获批专利教师约占10%;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教师约占10%,总的来讲大部分高职教师科研参与度不高,科研热情不够,科研氛围不浓。本文对上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旨在更好的开展高职科研工作并服务经济社会。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短板
        (一)科研动力存在一定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工作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大多数教师认为高职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实践工作,而科研工作是研究型大学的事,并且院校衡量工作绩效的各项指标并未体现科研的必要性,因此教师科研动力不足。
        此外,虽然科研成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但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一般不需要再晋升职称,当学校没有强制性要求科研任务时,这些教师一般不主动承担科研任务,即使承担了科研工作,也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式的交差。而青年教师由于有职称晋升的需求等,会短暂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但是由于科研工作目的功利化,一旦晋升完成后,也会逐步倦怠。这与科研工作的初心更好服务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的是不相符的。
        这两种现象,都影响了科研动力,同时也会直接导致科研成果的质量不够高,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不够。
        (二)科研能力存在一定不足
        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原中职学校合并而来,合并前的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较少。这些教师之前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课题研究,对专业前沿方向和技术知之甚少、对技能理解也不够深入,不知道科研工作如何开展。
        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性人才,对教师的培训也是更加侧重于实践工作,因而科研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培训,致使在科研工作中,对于专业理论层次的理解把握能力不足,逻辑分析条理不够清晰,发现问题的眼光不够敏锐,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严谨。
        以上两种情况均导致了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研究水平偏低,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达标。
        (三)科研保障条件存在一定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不同的高职在科研保障条件上有较大差别,如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在科研重视程度上较高,对于科研保障条件上也有较多预算,配套经费比较充裕。
        但是在众多的普通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科研经费较少,致使对于一般课题或青年教师课题等级别较低的科研项目没有配套经费或少配经费,也没有提供研究条件,无法保障项目能否顺利开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四)科研团队建设存在一定不足
        由于科研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对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是较高的,但是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往往是单打独斗,即使在科研中形成了团队,但在团队的合作中缺乏有效沟通,许多科研团队只停留在名称层面,团队负责人不能全盘顾及,在科研认知、基本知识、研究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很难面面俱到,没有完全形成团队合作,分工协作,共同形成科研成果的合力。
        同时,由于在前期科研的目的较为功利性,科研团队稳定性和连续性有较大影响,项目结束后,再次开展科研工作的可能性较小,这也导致了科研团队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科研转化存在一定不足
        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工作结束后,科研成果一般会存入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部门,通过调研发现,这些科研项目成果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较少,转化为技术性指导方案、工作过程改造和产品设计改进等实质性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更是寥寥无几,科研成果的转化较少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技术推广和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的满足教学工作;二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质性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在上述现状中,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足,直接会影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个高职院校的重要中心工作。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提升途径
        (一)强化科研意识,引导教师将自身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
        学校需要强化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明确科研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工作的成绩体现了院校的综合实力水平,在科研精神的培养上,科研动力的营造上要下功夫。要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迫切需要及自我提升的需要,更好的开展教学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服务社会的需要,明确科研的目的,破除科研工作的思想禁锢,结合学院特色和基本情况开展适合自己的科研工作道路。
        建立校级以上的科研合作平台,通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将科研工作任务的内容细化分解到各时期的中心工作中,并发布到校级科研平台,通过对接各类申报平台,企业科研攻关要求,提出较为清晰的科研任务目标,引导教师将自身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也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明确科研工作不仅只是职称晋升需要,而要在贯穿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工作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对于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指导教师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科研工作。如针对刚开始开展科研工作的教师提供课题申报、专利申报,利用专业网站查找文献等较为基础的科研工作培训讲座等;针对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开展级别更高的科研工作讨论,并形成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不定期开展科研交流活动,使院校科研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四)团队建设的项目负责制
        通过科研工作项目招投标化,对科研团队进行优化选择,评选出更适合的团队,解决团队的能力不足问题。在院校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某一重大项目可启动两个以上的团队进行共同研发,形成竞争的同时,也可预防某一团队出现状况时,另一团队可以很快进行替补,从而保证学校的总体科研任务的完成。
        对于团队建设中设置关联指标,以项目负责人制为主,对团队成员结构中要兼顾老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要兼顾科研工作的延续性,要兼顾团队发展的成长性,从而保证院校层面科研梯队的建立。
        院校科研部门还可以对团队的科研进度进行跟踪,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完整。
        (五)建立多维度导向评价指标,完善科研工作制度
        推出多维度评价指标,从科研经费、职称晋升上保护和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每所高职院校的影响因素比重不同,所需要调整的重点也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保障科研工作的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学校。
       
        通过调研分析,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影响因素设计成评分表格,对具体的科研项目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综合评分,再通过评分给予相应的支持或调整。从科研管理运作上提供有效保障和引导,帮助教师和科研团队更好的完成科研项目。
        如上图所示,将5项主要因素的二级控制目标如下分解:

        结合上述分析,在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以培训、引导和激励为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制度,有效的激发高职教师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完善科研保障,培养综合型科研团队,形成高效的科研运用工作体系,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科研工作制度设计中,结合影响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制定细化主要二级控制指标和科研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对症完善科研工作中的不足,从制度上形成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引导性文件,引导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在科研工作制度的执行中,通过对项目的动态管理,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进度,对于完成的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对于进度落后的项目给予帮助,对于进度完成不力的给予批评或惩罚,以维护科研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在科研工作的验收和成果转化中,通过政、校、行企多方评价,形成结果为导向的认定意见,对于科研成果在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相应指标进行综合研判,形成最终的成果意见。
        科研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了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完成。
(六)整合社会资源
        在调研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中,院校将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实体企业科研进行有机融合,所取得的成果更具有实用性,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更加明显,通过院校与企业的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师资互派,合作共建等形式开展科研等工作,是有效提高科研质量的手段之一。
        除通过院校的科研部门和校企合作部门共同完成社会校企资源融合外,通过地方政府搭桥,对接更加具体的项目也是并形成地方性指导文件可以更加有利于校企合作,达到政、校、行企深度合作,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三、结语
        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之一。
        通过端正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态度,转变陈旧的科研观念,多维度调节科研工作运行,以院校和社会双重需要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基础,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从院校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出发,合理配置科研团队,灵活转换教师身份,充分保障科研经费支持,有效转化科研成果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最终,通过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紧密结合科研、教学和产业研发等工作,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进校、企、政协调联动融合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 [ 2019] 4号 ).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 厅字〔2016〕35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印发时间:2018-07-12).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
[5]《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18〕210号).
[6]《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
[7]《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
[8]《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咸政办函〔2019〕52号).

作者简介:邢圣煜(1983-09),男,汉族,湖北省阳新县人,大学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教育管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1.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19年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及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9GAO83)阶段性成果。
2.本文系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市域高职教师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