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的技术力量,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而在教育领域,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早已经成为了初、高中阶段学校教学的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培养并提高学生们的媒介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一重要目标。本文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媒介素养;教育
1. 学科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小学、初中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努力让高中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能通过各种恰当的手段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与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包括必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信息技术基础》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算法与程序设计》包括: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编程、算法与程序实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要大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与表达信息,为了不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对信息进行错误的解读以及创造,我们有必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2. 渗透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与开展情况的分析,结合我校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学习特点,研究伊始,本人就制作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其中设置了4个大类(懂媒介、用媒介、做媒介、评媒介),16个问题对学生已有媒介素养品质进行了摸底,通过对回收的233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
第一,高中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媒介工具是手机和QQ,每周大概会花2-3小时接触网络媒介获取娱乐、社会、时政等信息;
第二,高中学生从各种媒介获取的知识量相对较多,也基本理解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及媒介制作的动机和方法;
第三,高中学生基本掌握使用各种媒介的技能,也会利用媒介发表和反映自己的看法;
第四,高中学生迫切希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此,本文尝试在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为髙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套可供参考并经过实践论证的方案。
《信息技术基础》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png)
《算法与程序设计》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png)
我们分别从懂媒介、用媒介、做媒介、评媒介4个落脚点选取相关课程作为媒介素养渗透点,例如:高一上期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1.1信息及其特征》从懂媒介这个点切入,引入媒介的概念,并将其与“载体”这一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接受这一知识点。《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从做媒介这一板块进行渗透,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重点指出多媒体课件也好,或是带有多媒体信息的素材也好,它都属于重要的媒介工具,它能让人们从生动形象的感官感受接收其所传递的信息。《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从用媒介和评媒介这两个模块渗入,通过学生自主使用传统媒介或是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教会其如何从媒介的来源,价值取向,时效性等方面分辨真假,辨别是非,并将获取的网络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为己所用。
3. 结论
通过本论文的实践研究,我校高中生基本了解不同形式媒介的概念及其特征,能够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表达自我。
所以,本文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操作可行性,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选择、加工、批判和创造等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媒介素养。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不可忽略的时代课题,其所关涉的,不仅是一代人的素养,更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J].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孙芳芳,任永祥.基于视觉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2011(2)
作者简介:兰世鹏( 1988-09),男,汉族,籍贯:四川省宁南县,当前职务:信息技术部副主任,当前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