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从学生自我成长发展需要出发,活化教学资源与过程,一方面,多以开放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知,让他们在活学活用中整长自身的才能;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课程更有吸引力,激活学生整体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技能。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推进的几点尝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优化教学;策略方法
引言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少年阶段步入了青年阶段。初中学生开始出现了更多新奇的想法,其也会对今后的发展更加迷茫,初中生既想更多的证明自己,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其思维常常较为纠结,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的心理,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同时,初中生的内力也较为脆弱,缺乏面对措施的正确心态。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道德与法制教学效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道德体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明确规定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教师讲的累,学生也听得晕晕乎乎,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因为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时期不能与父母见面,没有父母的照顾,严重缺乏家庭的温暖,便导致这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生听其课,不信其言的状况,缺乏道德体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由于部分农村地区较为偏远,无法很好地接收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依旧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没有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思想,间接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另外,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想以及课堂中的表现不够重视,只知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也是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无法产生兴趣、不能认真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推进的几点尝试
(一)开发课程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面临着课程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需要,立足农村初中的本土条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系统逻辑的教学指导,例如在关于“成长”的主题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安排,为学生提供话题讨论机会,并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品味教材中关于成长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一说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目标;开发媒体资源,例如在法律意识培养中,教师可以从“法治在线”等节目中收集素材,以辅助课堂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中的法律案件,提高其对生活的关注度,并结合现实生活实现对法律社会构建的深入思考;开发学生资源,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出发,挖掘课程资源,并在课堂互动讨论中拓宽视野,在课堂参与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促使高效课堂的打造
课堂活动本身带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更为强烈。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分析学科的特征后,恰当地引入多元化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不同的活动,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内心激情澎湃,更愿意去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与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网络改变世界》这一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我们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要想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与明白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开展小组互助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员轮流作为组长管理小组,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溜号的现象。例如:“人生自强少年始”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教授学生自强不息是学生重要的品质,国家的发展需要青少年自强不息,才能使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后,要设计适合的问题来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如何才能做到自强不息等。问题提出后,各小组需要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讨论完成后,各小组可以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听取各小组讨论结果后需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拓展学生的生活参与度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属于非常枯燥无味的,枯燥的知识概念和一些条条框框的法律知识都会让学生非常头疼。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尽量地将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受,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课堂生活化简单点说就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知识中带到平常的生活中,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
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需要教师在活化资源和教学方法中给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氛围,让他们在开放化实践探索中增强道德和法治能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多给学生自由探知和互动交流,打破传统的被动应付学习模式,从他们感兴趣内容出发,定能给他们更多惊喜发现。
参考文献
[1]荆玉东.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才智,2019(36):77.
[2]李群.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9(36):26.
[3]车俊龙.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才智,2018(3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