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因其特点及其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并被老师们接纳和运用,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列举了这些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习 高效
合作与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共同历经认识、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虽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及理论研究深度不够,许多课堂只是“有形无实”,主要表现在:
一、存在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讨论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让学生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是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老师随机提问,点评也只针对个人而非学习小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小组合作,我认识为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
2、教师充当“旁听者”
在合作过程中,有些教师是站在讲台上看学生们讨论,或在教室内走来走去,或在一边做旁听者,没有参与或指导学生的讨论,把自己置身于“论”之外,这就淡化了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功能。单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在讨论中是不能充分完成问题的分析和答疑的,为此,需要教师在其中進行正确的引导。
3、合作学习呈无序化
上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宣布开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的每个人都张嘴,满教室都是说话声,根本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部分调皮的学生趁机讲话;或者各自看各自的材料,各思考各的问题,根本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是不懂得如何去讨论。时间一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的也仅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整个小组讨论的结晶。
4、学生学习相对独立性
既然是小组合作的讨论,应是小组内所有的学生同心协力来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里,学习能力有高低,基础水平有好坏,性格有外向内向,讨论问题时好的学生积极参加,思维活跃,差的同学闭口不言,或人云亦云。有的自身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往往就主动充当“观众”的角色;有的在那装模作样,游荡于讨论的问题的边缘,充其量也就是个“滥竽充数”。久而久之,好的同学学习能力愈发提高,差的同学结果获益越少,能力提高愈发不可能,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5、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保持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很大程度取决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注入活力动力。但目前多数的评价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重学生个体,轻整个学习小组;二是评价主体重教师评价,轻学生互评;三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与方法。
二、策略分析
那么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造高效的课堂,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建非常重要。
以学生成绩为基础,再根据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调整组合,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使学生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小组建立以后,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平时的学习表现,不断及时进行了个别调整。
学习小组分好后,根据“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再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根据各个组员的性别、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给每个组员编号,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及角色,重点要让每一位成员都有事做“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注重培训,提高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集体,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合作技能,这就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合作学习开始前,让小组每一个成员明确合作学习的目,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如何开展活动等。例如怎样针对小组具体情况进行分工,如何更快更准的查找资料,制作PPT等。各位组员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义务,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协助他人共同学习完成任务。
(2)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让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在讨论过程中组员要学会倾听,对不同观点要学会包容,对精彩思想要学会欣赏,对组员的劳动要学会尊重,对待困难要学会克服……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排斥能力差的同学,在合作过程中均要有意识去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可是又不能包办;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带着任务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3)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相互评价的方法,并对合作学习及时反馈和总结,为下一次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引导,参与其中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当好“导演”,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贯穿始终。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并以平等的身份在小组中发表意见,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的困难,对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起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问题的作用。在指导时,对学习的讨论情况和进度加以调控,合作学习结束后,并适时总结评价,而不能置身事外,任由发展。
4、细研教材,精设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做好准备,在课前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要讨论、思考多少时间等均要精心考虑设计。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问题不宜过深过难,问题的数量,并非多多益善,要少而精。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能够联系生活或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挑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充分思考后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5、及时评价,巩固成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必然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并使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在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有效的评价有利于更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巩固学习效率。因此,每节课的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比较常用的评价是同学间、师生间的评价。
(1)同学间的评价: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评价不能忽略学生,同学间的评价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及组际互评。
(2)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实践表明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有效促进合作学习。教师的评价既要针对个人也要面向小组。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和学习表现,做出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评价时注意三个结合:小组集体评价和个人表现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励性、竞争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能有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生生互助、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认真探索,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