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效能感对教学语言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盛茂
[导读]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之后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把它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
        教学语言作为教学活动中连接师生的主要媒介,毫无疑问与教学效能感存在很大联系。教育部最新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教学上明确提出了“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分别“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十比一”,要想教给学生语言能力这方面的“一碗水”,教师自身是应有“一桶水”的,教师能否成功地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决定着一节课的优劣成败。
        一、高教学效能感能促进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拓,不断进取,在课堂教学上,其教学步骤和教学语言往往是经过准备的,具备相应的预设性,这样就能够对教学课堂做到“胸有成竹”,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教师也更能够根据问题做出及时应变,做到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一位年青的女教师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当分析到美女蛇时,一个男生举手发问:“老师,有美男蛇没有?”说完还得意地看看其他同学,引起哄堂大笑。对这种恶作剧,老师没有简单去“压”,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天真好奇,爱听传说故事,问得有趣,但问的思路不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是美男蛇美女蛇,照此下去,还可以问“有没有丑男蛇和丑女蛇,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迷人的外表,蛇是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批着画皮的坏人,在当时暗指自称“正人君子”的现代评论派陈西滢之流,他们可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美男蛇。所以“美女蛇”、“美男蛇”都一样,都是害人的蛇,都是容易骗人害人虫。这样从现象到本质去思考,才能理解“美女蛇”的寓意。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还会主动对自己教学语言进行“美容”,使自己的语言“秀色可餐”,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如沐春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解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优美的导语: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实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细细来看,于漪老师的这段导语既意蕴深厚,充实优美,又紧密联系了课文,不但如此,在导语的遣词造句上,还让人读来朗郎上口,富于节奏,声情并茂,真可谓既做到了内容美,又做到了形式美。
        二、低教学效能感导致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规范
        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会考虑学生对教学语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师生之间背景知识、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因素视而不见,这样的教学语言就容易让学生出现理解偏差,误解学生的回答。例如在上《小橘灯》一文时,教师在最后问学生“为什么文章最后要暗示小姑娘的爸爸是个地下工作者?”有位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小姑娘表现出色是由于她爸爸的遗传。”同学们哄堂大笑,而老师对此回答是大声呵斥,认为他是在故意捣乱,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地下工作者”,想必这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
        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往往不能吃透教材,导致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准确,因而也就对预定的教学计划不能顺利完成。一位老师给学生上作文课,是这样开始的:“今天我们上作文课,作文的内容是写一篇小评论。什么是评论?我先给大家讲讲。评论就是对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或文艺现象所做的分析评论。像我们学过的课文《谈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评论。今天大家写的评论,可以是评作品的,也可以是评某一现象的,譬如有些学生追星,有的学生厌学,这些都可以写成评论文章,报纸上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也都是评论。”这段教学语言就没有讲清楚写一篇什么样的评论。他用文学评论的定义来解释评论,然后又把社论说成是评论。学生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此作文是写文学评论,政论,还是一般的小评论, 因此不能很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是正常的了。
        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情感性,教学语言生硬、枯燥、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如一教师在上《纪念白求恩》时,先提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体现了他什么精神?白求恩对待工作的态度怎样?他对自己的技术要求又怎样呢?对待人民又怎样呢?语言十分生硬、乏味。这种生硬语言的自问自答,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能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坚持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效能感。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特别快,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能感。
        2、注重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师应该多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体会他们的教学艺术,注意向他们学习,并利用学到的经验来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自信心,增强教学效能感。
        3、进行归因训练,学会积极归因。有的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为不可控制从而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或者认为它是稳定不可改变的,从而产生无能感,形成自责、消极的情绪,这会降低教师的效能感,因此要学会积极归因,促进教学效能感的增强。
        4、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前、中、后多对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自信心,进而促进良好教学效能感的形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