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理念下的网络与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以《浙商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季瑶娴
[导读] 《浙商文化》是高职商科专业的一门职业素养必修公共基础课,具有较强的文化实践性
        摘要:《浙商文化》是高职商科专业的一门职业素养必修公共基础课,具有较强的文化实践性。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情况,提出了基于慕课理念的《浙商文化》教学改革措施,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慕课;网络课堂;浙商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不断推进和创新,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改善师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系当下十分流行的在线学习模式,因其开放性、多元、大规模等特征,受到学习者的广泛认可。在传统课堂中融入慕课理念,结合翻转课堂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效果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近几年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商文化》课程团队基于“慕课”理念,通过创建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对《浙商文化》进行能力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网络线上教学与课堂线下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明显提高了教学绩效与学生学习效果。
       
         1课程情况与学情分析
        《浙商文化》系浙江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一门通识类公共基础课,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商业的发展过程,通过比较当下商业环境,将浙商文化与浙商精神内化于心,古为今用,领会“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以培养高职商科学生的商贸职业素养,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的商业素养课程教学普遍采用的仍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参与度有限,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难以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学效果欠佳,并且考核方式依旧较为传统,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本文通过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017级、2018级学生进行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浙商文化》课程学习情况”调查对比,结果显示:通过基于慕课理念的网络与课堂融合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学生希望能继续优化实践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贴合一些,能提供近距离贴近企业人物的机会,以更好地了解浙商人物。
       
         2慕课理念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2.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围绕“具有较高商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培养模式中,突出对学生商文化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商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中的《浙商文化》为例,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华商文化》作为教材,课程内容涵盖了商业文化的优质基因——以义制利、天下共利、以商报国等。课程分三个部分、七个专题,第一个部分是“过往未往”,包括商史文化、商路文化专题;第二部分是“方今未艾”,包括商号文化、商帮文化、商业精神专题;第三部分是“未来已来”,包括商业模式、商业转型专题。课程紧密围绕“商”主题,深入挖掘商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商贸的发展和演进历史,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创业精神,拓宽学生的商业视野。
        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网络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选取各专题教学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难和、疑点,录制微视频课程,共设置14个学习任务,录制了25个微课,以及相关的课程课件。平台还设置了师生互动区(包括答疑区、主题讨论区、班级空间等)和作业测试等内容。课堂任务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程参与度;班级空间能及时提醒学生网络平台的学习任务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测验作业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因此,网络课程平台将慕课作为课堂知识点教学的补充与强化,充分发挥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网络平台的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
               
         图1“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网络课程平台
        2.2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单,学生自主学习理论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应的平台教学资源的学习,通过观看录制的微课,思考该专题知识点讨论题,其中部分专题的以小组形式完成辩题准备,线上课前预习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中授课。课程着重文化实践,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徙能力,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堂以“面对面补课”[2]的形式,现场答疑,补充拓展知识点,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实例分析、话题分享等教学活动,最后由教师分析评价并总结,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思辨能力。
        3)课后检验。设置网络平台专题测验与布置实践任务,例如“商史文化”,要求完成一份“构建并绘制中国商业发展框架图”。“商帮文化”,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学生生源地与商文化关联的考察地进行商文化综合性实践考察并提交实践考察报告。“商号文化”,小组完成浙江老字号品牌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内容包括掌门人风采,企业主营业务,做SWOT分析,并给出老字号品牌企业发展相应建议。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设计流程
        2.3以过程为导向,多元化考核方式
        采用过程性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知识点考核与综合素养考核相结合,团队总分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考核方式[3]。平台学习放入过程性评价中,系统将记录各学生的学习时长、效果,根据既定的计分规则对其进行计分。学生随时可查看成绩,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取消期末测验环节,以“浙商小故事”微视频制作综合实训作为浙商文化课程期末考核形式。通过学生“自编自导”浙商小故事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包括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策划能力、精神感悟能力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浙商文化。课程改革前,《浙商文化》课程的考核虽然也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但期末考试以卷面考试形式,学生往往机械性地记忆知识点应对考试,不能较好的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也不能较好提升和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改革后,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改善了学习效果。
       
         3 慕课理念下网络与课堂融合教学模式实践
        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实施教学,以课程商帮文化专题中《商帮的崛起》课堂教学为例。本课采用“课前-知识传递”、“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拓展”的三大教学模块,具体精心设计为“探→引→析→评→拓”五个教学环节(如图3所示)。
                                       
                                                                        图3教学环节
       
        3.1“探”环节
        课前,教师借助在线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并推送“商帮的崛起”上课教学所用的微课、课件、相关文献资料、配套检测题等;学生登录在线教学平台或手机教学平台app领取“商帮的崛起”学习任务和资料,完成视频学习、文献阅读、记录学习笔记、整理学习疑问,在线发布学习困惑和参与讨论交流,完成在线测试,提交学习报告。课前发布任务,让学生学习“商帮概况”并反馈问题,有助于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为课中开展分层分组提供依据。
        3.2“引”环节
        课中,教师选出学生代表开展课前“商帮的崛起”学习情况汇报,并做知识点的总结;通过民间流传的商帮争议现象——安徽人把胡雪岩称为徽商的典范,浙江人把胡雪岩作为浙商的代表,提出问题,胡雪岩到底是浙商还是徽商?评判的依据是什么?导入本课主题,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查课前学习情况,完成学习汇报;围绕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回答。学生自查汇报是对自学阶段进行有效的反馈,能够回顾、总结课前自学知识点,发现并解决学习疏漏;通过商界名人的争议,启发学生思考,提出本课主题。
        3.3“析”环节
        课中,教师讲解“商帮的定义”,明晰“商帮的内涵”,界定胡雪岩的商帮归属;教师讲解为什么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通过观看掌上数字画卷《清明上河图》,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古代商业在哪些时期最为繁荣”;教师讲解明清时期的市镇经济繁荣和政府政策变化,细说明清十大商帮崛起的“同”和“不同”;结合图片讲解“龙游商帮”、“南浔商人”、“宁波商帮”的来源;教师根据课前学情分析,预先对已分好的学生小组布置不同的主题任务:“龙游商帮”、“南浔商人”、“宁波商帮”的经营特性;针对不同小组在完成主题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组织主题学习任务的反馈和展示,融入价值引领和智慧启迪。
        3.4“评”环节
        课中,教师针对各小组对浙江近代三大商帮经营特征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点评归纳;对评选展示优秀的小组,并给予奖励(商帮文化明信片);发布专题测试任务;组织本课三维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梳理,修正知识内容,完善笔记并上传至在线平台;学生评选出展示优秀的小组;完成专题测试;完成三维评价。通过点评归纳,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加深知识理解;小组激励,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习幸福感;专题测试,有助于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三维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教学成效,有助于后续教学改进和提升。
        3.5“拓”环节
        课后,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推送商帮文化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答疑;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商帮文化进校园”系列校园文化环境优化项目;联系组织部门评选并颁发奖品。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项目,拓展应用;“学有所用”,将优秀的学生作品上墙,既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获得学习成就感。
        3.6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参与“商帮的崛起”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自觉开展课前主动学习,布置的课前任务70%的学生能全部完成,20%的学生仅完成部分学习,10%左右的学生完成较少或未参与自学;在课中,所有学生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数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积极主动开展思考,与小组同学开展主动交流与合作,思考、体验和构建主题内容,通过聆听、提问、思考和补充,受到了启发,开阔了思路,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程末尾段的专题测评中,与课前自测进行对比,从成绩上反映出所有学生均有较大提升,平均分由课前的71分提升到87分,较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4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4.1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针对连锁2017级、连锁2018级分别随机抽取48人进行调查问卷,课程团队设计了项目教学满意度题项,包括五个方面,“课程教学计划的满意度”、“课程项目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安排的满意度”、“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课程项目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满意度”、“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总体效果的满意度”,并以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将答项分为5级,分别是“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对于1分、2分、3分、4分、5分。
        从连锁2017级、连锁2018级学生的问卷回收情况来看,5个项目的平均分为4.46分,表明被调查学生对《浙商文化》课程教学实施总体满意。然而,从具体各题项对比不同年级的反馈情况,连锁2018级的总体评价较连锁2017级高0.43,总体上连锁2018级较连锁2017级对《浙商文化》课程教学满意度程度更高。可见,课程改革成效明显。具体统计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2017级与2018级课程改革前后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4.2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自我评价对比
        围绕着综合应用能力,在针对连锁2017级、连锁2018级随机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微视频教学对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题项,包括五个方面,“课程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有助于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课程有助于提升信息收集能力”、“课程有助于提升团队策划能力”、“课程有助于提升精神感悟能力”,仍以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将答项分为5级,分别是“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对于1分、2分、3分、4分、5分。
        从连锁2017级、连锁2018级学生的问卷回收情况来看,5个项目的平均分为4.27分。从学生的反馈表明,学生认为《浙商文化》课程项目化对学生在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策划能力、精神感悟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升。
        对比不同年级的反馈情况,在这五个能力题项中,连锁2018级总体上较连锁2017级对《浙商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对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感受更深,各项的总体评价均高于连锁2017级,课程改革有效。具体统计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2017级与2018级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自我评价对比
       
        5结语
        基于“慕课”理念,明确课程定位,甄选教学内容,实施“网络与课堂”融合教学模式,采用微课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教学实践,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通过对2017级、2018级连锁专业学生的学习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浙商文化》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升了教学质量,基于慕课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建设应用性较强的通识类课程教学,能明显提升学生商贸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雨生,薛彤,朱礼军.国内基于MOOC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进展:模式构建与实践应用[J].职教论坛,2018(2):44-48.
[2]钟文基,张忠海.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及其效果研究——以《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0):38-41.
[3]黄艾,祝志勇.基于慕课的“五学-六位”职教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2):75-79.
[4]陈圆等.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化学分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J].山东化工,2018(47):141-142.
[5]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6]Lalima,Kiran Lata Dangwal.Blended Learning:A innovation approach[J].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7,5(1):129-136.
[7]马国庆.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66-70.
[8]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对策应用类一般课题(项目编号:19NDYD39YB);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JCVB27);2019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慕课理念下的网络与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以《浙商文化》为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