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课教学中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李竹阳 孙宇晴 孙文苓
[导读] 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摘要: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职业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优秀人才,以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职业素养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关系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一国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关系到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与科技创新进步的高度,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和国际竞争压力,英美等主要西方大国都在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前瞻性思考并力图解决21世纪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本文试图从学生思政层面探索职业核心素养贯穿培养的现实意义和现实可能,立足高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现实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职业素养培育能把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发展预期有机结合起来,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方向,为国家、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才提供保障。把职业素养和思政课教学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敬业、岗位和竞争等方面树立职业素养意识,提高校业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凸显社会主义教育人文关怀 
         思政课贯穿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反映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需要。通过文化熏陶、活动育人、组织引领、同辈示范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学生思政”有力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上的不足,因而更好服务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好契合学生职业教育阶段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要求,更好满足于学生生涯规划、全面成长的实际和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三)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需要
        目前许多的高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和增强了学生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尤其是对那些初次就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他们在岗位调换过程中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弱,持续就业的能力还不够高。能很好地弥补他们这一短板的方式就是学习思政课及其教学,它能更好地把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统一起来,锻造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合格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要求。
二、思政课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
        (一)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是关键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无论是技能教育还是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教师首先应该拥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课程思政的挖掘,需要教师增强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和同一性。专业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可操作性突出,专业理论知识覆盖面广。

教师应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内容本身提升课程的文化层次,突出课程的文化性,实现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殊途同归,不仅是课程思政的要求,而且是课程建设的要求。另外,教师要做好课程育人功能的考核设计,包括考核方式、考核指标的确立及考核的具体实施。这也是衡量教师思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现代思政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能力之一。可以说,专业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和课程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相应地,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也必须将职业教育的因素纳入其中。例如,在试卷中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除了卷面分外,还包括学生互评、实习或实践单位评价、辅导员评价等,这样才能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效果。在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时,也要检查其是否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开展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依托校园文化与主题活动为作用形式
        思政课程贯穿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校园文化与主题活动为作用形式,积极发挥思政课在作用手段上的隐性教育功能,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高校及教育者可因时、因地制宜,在思政课中通过举办职业文化活动周、职业文化展、主题知识竞赛和职业技能活动等,有针对性地熏养和锻炼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传播载体的运用上,教育者还应拓展网络育人平台,发掘并创新职业文化和主题活动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式,因人制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积极开展正能量传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方面,高校还应积极联系包括用人单位、学生家庭在内的多方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建立家校联系、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开展感恩、诚信、责任等主题鲜明、导向明确的文化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四)了解和把握学生共鸣点是必需
        强化课程思政效果,找到大学生与思政内容的共鸣点是关键。共鸣点的寻找体现在内容、形式、表现时间和表现方法上。专业课教师作为与大学生走得最近的一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生活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切入点,也就是思政内容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方式等,找到在形式、时间和表现方法上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思政内容和表现手法。信息时代,大学生对于碎片化知识的依赖和兴趣度,给专业课程老师开展课程思政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考虑,高校应该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职业目标,当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之后,学生进入了社会中也能够更加清晰的面对挫折和困难,为达到职业发展目标而奋斗。所以高校在这一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更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培养。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苗.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技工院校班级管理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9(18):65.
[2]邓宝仿,贾涛,韩洪亮.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1):108-109.
[3]王蓉霞,王东平,徐文.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95-96.
[4]冯飞,张超.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4):37-39.
[5]霍群.论职业素养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264-2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