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灿烂文明的光辉见证。高校继续专题开设此课程可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这是专业教育之上的文学素养提升,也是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但多年陈规的教学模式已磨灭此课程的闪光点,让充满情怀的课程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就此问题展开一系列关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探索。
关键词:高校;古诗词;教学;创新
一、基础之上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国是诗词流域的文明古国,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儿童启蒙教育就已接触诗词文化,成长阶段也深受着诗词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诗词文学至使纳入小初高的应试教育范围,可见其重要程度。步入高校之后的学生,均有一定诗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如何让高校学生更深入、更专业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步入高校的教学中有文学史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诗词鉴赏则成为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课程,教育意义深远。应跳出过去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模式,如:题目解释,诗人介绍,诗句翻译,主旨梳理,诗词背诵等。此教学法虽有利于巩固学生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也让授课老师失去上课的激情和创新。此门课在高校教育中要上出新意上出高度,让学生收获更多新知识,而非停留于过去知识的反复咀嚼中,是此门课程的教学意义。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不仅深入影响我们的生活,还提供全面的学习平台,身为教师更应该敏锐察觉到丰富的网络资源。加之近些年,全民掀起一阵国学热,诗词文化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百家讲坛》等优秀的节目,大力推广了诗词在民众中的教育。再如网络视频的传播给人们的学习和了解外界打开了便捷的大门,网上丰富的资源信息也是促进古诗词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
如今教学多以教师讲解结合PPT授课的方式为主,PPT也多呈现出文字和图片形式,形式单一,缺乏新意。现如今应结合科技时代的先进产物,引进优质的网络资源、网络名家课程、综艺资源等进入课堂教学。例如如火如荼《诗词大会》节目,形式多样的展开竞赛,如诗词填空、飞花令、看图猜诗句、情境题等。这些方式即调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也在游戏环节弥补知识的空缺,在乐学中增长知识。再如《经典咏流传》中将诗词通过演唱的形式展现,让人即享受了视听之悦,也在此过程中累积诗词知识,网络中还有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此便不一一赘述。身为教师应有敏锐的眼光,有效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让学生从多途径、全方面接受诗词鉴赏教育。教师身为主导者应多方面摄取丰富的知识,拓展书本知识,也可在教学讲解中更加生动再现,深入人心。
二、开拓创新教学方式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更应该突显此句话的价值。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思维开发和审美趣味的培养。高校教育应有别于应试教育阶段的填鸭式,突显出不同专业的特色,培养树立创新实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高校课堂应灵活处理教学氛围,逐渐走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胆尝试新方法是我们新一代教师应积极探索的方向。
(一)、诵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道出古诗词具有歌唱和吟诵的特点,词的诞生也是过去“依声填词”的产物,能看出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惟遗憾如今无法再现古人如何深情吟唱。结合诗词的特点,展开诗词唱诵的形式进行学习,可开展校园诗词朗诵、校园晨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诗词的反复唱诵中,去体会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唱诵的抑扬顿挫和余音绕梁中去感受诗词传递的情感,在唱诵中体会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二)、画
在诗词鉴赏中常常提到一种诗词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诗画结合”,这也是诗词创作中常运用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情境交融”。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柳宗元等诗人诗词中均有体现。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采用情景设计的方式,在PPT图片中让学生感受诗画结合的特点,最后加以分析总结。如今可大胆让学生动笔作画,而非被动接受现成的图片感官。通过诗句营造出的画境,让学生开动大脑动笔作画。此训练过程中,将过去老师陈述总结的环节转抛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构图、着色过程中也展现出学生对诗词的自我理解和认知。
(三)、演
演绎是指用人物的肢体动作和语言通过演唱或说辞的方式,结合特定的场景音乐表演的过程。《舞赋》中说:“歌以咏言, 舞以尽意”。诗与舞, 既是相对分隔, 又同是相互融通。二者共同的目的都是在表达情感, 只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 杨月怡,浅谈将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之思考.戏剧之家.2018(13).171-172
]。诗词通过文字表达感情,而舞蹈则将文字传递的情感用肢体和演绎呈现。可以说, 诗歌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诗歌的肉身, 舞蹈与诗歌互为载体。学生在课下准备即开发大脑思维,又得到肢体的运作,将头脑中理解的诗句转换成肢体表达,从演绎过程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用优雅端庄的舞姿和生动灵巧的表演传递书本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创新实践教学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高校机制下的教育,在抓牢学生专业教育之外,还可选择一波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学术方向引领。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志趣,成为人生的长远规划和目标,为国家的社科领域储蓄后备力量。在诗词鉴赏课程教学中以教师带入法给学生抛出问题、留下争议、打开话题、展开讨论,擦出学术思维的火花,培养学术创新精神。培养学术型人才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漫长过程,首先校园就应努力营造高校学术氛围,教师是引领者,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检索文献资料,答疑解惑,从点滴讨论中去感染学生,时日尚久便自然对科研产生兴趣和热爱。
(二)、培养实践能力
1、课堂主持能力
高校文科专业是将来教师岗位的输出来源。课堂学习期间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培养课堂组织能力,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有着重要的必要性。学生课后积极主动的准备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过程,在诗词名篇佳作的讲解中提升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锻炼和学习的目的。
2、加强创作能力
诗词创作是学生日积月累学习之后的成果,是个人智慧凝聚的结晶,是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表现,是基于诗词鉴赏之上的产物。二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学生在深入体会诗词文学的意蕴和意境之后大胆提出自我批评和看法,并加以实践创作,此过程中更加深巩固对诗词格律的掌握,而非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层面,真正意义做到理论分析和生命感悟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创作中热爱诗词,提升文学品味。在校园期刊或杂志中刊登学生创作作品,不仅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还大力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高校古诗词教学创新为研究中心,展开一系列的论述。基于本课程的大众性和通识性,要在此基础上教出新知识和新深度,应摒弃过去陈旧老套的教学理念,勇于大胆创新尝试,让古诗词教育不脱离现代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高校学生的深层次教育,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个人学术精神和文化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而应与时代俱进,丰富自我内在,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引领学生,在广袤的知识领域中去感知和体验,最后勇于去探索新天地开辟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月怡,浅谈将中国古诗词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之思考.戏剧之家 2018(13).171-172
[2] 刘琳,大学生古诗词吟诵教学实践研究.文学教育上.2020(01).100-101
[3] 周红,经典永流传——浅谈古诗教学.课程教学研究.2018(3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