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法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中饱受争议也最难攻克的一关,虽然语法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其在语言教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历史出发,归纳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等六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尤其关注了语法教学在各流派中的地位演变,并最后落脚到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语法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流派;趋势
一、语法研究的历史
英语教学通常包含几个板块: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语法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语法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怎样讲语法?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当今的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者和教师们;若要追溯语言研究的历史,希腊语法研究的历史已经持续了近2000年了。[1] 后来,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把这种研究传统借用到拉丁语上。到了15世纪,拉丁语已经是整个西方世界教育、经贸、宗教和政治的主导语言。
随着16世纪欧洲政局的改变,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的地位开始提升,拉丁语逐渐从一种活的语言(living language)沦为学校里的课程。从16世纪到19世纪,儿童们进入语法学校(最初专门为教授拉丁语法而设立,后来逐渐转变成一般的学校)后,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拉丁语法。而当时学习拉丁语法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学习各种形态变化,在目的语和母语之间来回互译。
18世纪时,尽管现代语言已经开始进入欧洲学校的课堂,但是他们仍然沿用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当时的教材有的只是抽象的语法条目、单词表和供学生翻译的句子。而到了19世纪,这种教学法更是成为语言教学的标准模式。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语法翻译法”。
本文正是从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历史出发,总结归纳了几种主要教学法流派的历史,尤其是关注了语法教学在各流派中的地位演变,并最后落脚到第二语言教学法历史流派发展的趋势。
二、19世纪几大语言教学流派
1.语法翻译法
提倡用演绎的方式教授语法,即详细地学习语法规则后再运用到句子的翻译中。这就是语法翻译法所谓的“翻译是语言学习的途径”。曾有批判者苛责道:“翻译的目的就是去学习某个知识的所有相关点,却不涉及知识本身。”[2] 教学大纲依据课文中的语法点来设计,教师尝试着用系统的方法传授语法知识。到了19世纪中期,语法翻译法开始受到质疑和反对,一些个别的创新想法开始涌现。
2.直接法
1886年,随着国际语音协会的成立,国际音标的诞生带动了一股革新思潮。一些改革者们认为:口语应该得到强调;学习者应该在接触到语言材料之前应该先听到它们;语音学上的一系列发现应该运用到教学之中,只有当学生们在语境中练习了语法点之后,老师才可以进行讲授(也就是用归纳法教语法),课堂上翻译应该杜绝。人们开始从儿童的第一语言学习中找灵感,努力寻求一种“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3]
直接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在语法教学方面,它倡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直接地、主动地运用目的语,然后在运用中自己归纳出语法规则。绝对的目的语环境是直接法的特点。
3.口语法和情景法
英国杰出的英语语言学家帕默和霍恩比为了找到一种比直接法更具科学基础的口语教学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在语法方面,帕默把语法看作是潜藏在口语背后的句型,他们分析了英语的语法并将语法划分成一系列的句型,希望学生通过对句子的学习内化语法。情景法最主要的特征——强调语言点要在情境中引入,在情景中练习,循序渐进。
归纳法同样被应用到语法教学中,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引出完全依靠于情景,所以要求学生在这些单词和句子出现的语境中自己去归纳含义、学会用法。总体上来看,情景法似乎有意避开“语法”这样一个概念,而是换成句型。
4.听说法
美国的英语第二语言教师们在授课时,要么采用改进版的直接法,要么运用口语阅读法(但实际中,口语是被忽略了的)。句型和语法的教学完全掌控在教材编写者的手里。对于该教什么词汇和语法是没有标准可言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导致美国加入二战。于是,为了向美国政府提供大量会说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中文的士兵,急需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特别培训课程。1942年,the 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ASTP)出现,目标是培养士兵们的外语口语,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参与了此项计划。随着二战结束,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重要,越来越的语言学家开始思考一种更为有效地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法,以便让美国的实力通过语言传播得到扩大。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不甘在科技上落后的美国更是加紧脚步,催生了“听说法”的创立。
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听说法建立的语言学基础正在将语言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系统,而语言学习顺理成章地就变成了掌握语言的建筑材料和材料构建的规则了。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论成为听说法的学习理论。于是在听说法的课堂上,当学生学习和记忆了一篇对话之后,老师从中挑出语法点(归纳法讲解),这些语法点便成为机械训练和句型练习的重点。
5.交际法
60年代的英国,盛行了大约30年的情景教学法开始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乔姆斯基1957年写出《句法结构》后开始批判语言学习背后的行为主义观点。与此同时,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们从韩礼德、弗斯、海姆斯等人那里吸取养分,意识到了目前语言教学方法中从没有被关注的地方——语言的交际和功能。威尔金斯的意念大纲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交际法强调目的语语言系统的学习在于学生努力交流的过程,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被给予了同等的关注。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其中就包含了“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指的是我们说出来的语言首先得符合规范。
6.全身反应法
由7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教授阿什尔提出。这种方法试图通过命令、控制来获得学习者的身体上的回应,模拟的是儿童第一语言的学习方式,认为这种身体活动有助于加强对语言的回忆;它还强调在学生没有准备好之前不鼓励他们说话,而应创建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
它建立在结构主义和以语法为基础的语言观上。其大纲以句子为基础,依靠语法和词汇的标准来选取教授内容。对语言意义的关注高于形式。语法的教学要使用归纳法。而语法项目的选择不是依据语法点的常用性,而是依据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被使用的场景和学生们的学习难易度来选择的。阿什尔自己也强调全身反应法应该跟其他的方法一起使用,事实上它跟其他方法也不矛盾。
三、小结
纵观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三种趋势:
第一,有的教学法过多地依赖语言结构形式,忽略了语义和语用(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而随着功能意念的兴起,在强调应用的同时又开始放松对语言结构准确性的要求;
第二,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较量”:所谓的归纳法,就是让学习者先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再进行大量的练习,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总结出语法规则;演绎就是先讲清语法规则然后在规则指导下进行练习,通过实践学会运用语法规则;当然也有人试图将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
第三,托马斯?库恩认为所有的一般科学都遵循这样一种推陈出新的范例,那就是先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出现,接着会走向一段充满质疑和不确定性的反常期,然后危机期接踵而至。在危机期内,人们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会下降,最后迎来新的理论。[4]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历史演变同样也逃不开这样一种模式。研究者们从语法翻译法中看到不足,催生了新的直接法;直接法在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面临质疑和挑战。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质疑不断革新的循环下,第二语言教学才得以不断获得新鲜血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Keith Johnson and Helen Johnson. 应用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94.
[2] 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 语言教学的流派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3] 同上:9.
[4] “Thomas Kuhn’s Theory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EB/OL], https://bertie.ccsu.edu/naturesci/PhilSci/Kuhn.html, [2020-06-21获取].
作者简介:何益,男,1986年6月,籍贯成都,学历研究生,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任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