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特点研究刘彩霞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刘彩霞
[导读] 目的:探讨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的特点,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的特点,以提高急救成功率。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功能不齐全22例,急性心绞痛28例,急性心肌梗死36例,心律失常14例;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探讨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1%,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9%,急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6%。结论:由于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所以中医护人员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护理、治疗和诊断等工作,同时,要严格遵守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的相关规范标准,迅速落实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特点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心血管急诊患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再加上患者预后预测难度较大,使患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因此,如何提高抢救心血管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及避免并发症,降低患者心脏猝死机率,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9~74岁,平均38±3.5岁。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22位患者属于心功能不齐全,28位属于急性心绞痛,36位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剩余14位属于心律失常。
        2、方法。全部患者在送入急救后,均使用以下护理措施:
        1)对常规护理进行强化,确保患者绝对休息,从而减小患者心脏的负担;同时,结合患者确诊的疾病种类,确保患者护理的卧床休息时间,例如:对心绞痛患者而言,待其心绞痛停止后,仍需延长卧床休息的时间,期限一般为一天,而对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急救成功后的二十四小时后,只能在病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并且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日常的饮食起居进行指导,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日常饮食中脂肪、钠盐的摄取进行严格控制,日常饮食需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同时需完善便秘的预防护理。
        2)氧疗护理:若被确诊为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则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依据病情予以面罩或鼻导管给氧,若病情严重,则加至5~6 L/min,若病情好转,减至3~4L/min;若患者有二氧化碳潴留,嘱患者延长呼气,以便排出二氧化碳;若合并低氧血症,则取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从而确保氧疗效果;对肺心病伴冠心病者进行氧疗时,需注意:若心绞痛发作出现疼痛时,需增加氧流量,待疼痛缓解后再减低氧流量,且同时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况,以防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3)建立静脉通路。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对急性心血管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各种急救药物均需要通过静脉输入,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可给予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建立两组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供抢救药物的及时输注。密切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并注意输液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免发生药物过敏和各种并发症。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内的痰液和分泌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应指导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尽量将痰液排出。咳嗽无力的昏迷患者采取负压吸引器吸痰,吸痰时注意和清醒的患者解释清,以取得配合,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口腔及呼吸道粘膜、吸痰前要给与患者高流量氧的吸入,以免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患者氧疗。
        5)对症护理。急性心血管患者患病类型不同,其具体临床症状也不同。例如:急性心绞痛患者多表现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胸骨后疼痛、心力衰竭、休克等。因此不仅需对症下药,还需对症护理。可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安排不同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


        6)心理护理,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不管是患者还是患者家属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坐立不宁,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实际急救治疗,此时,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以降低对整个急救过程的影响。
        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类:①显效:患者的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水平,急性症状得到有效控制;②有效:患者的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有所减轻,心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急性症状得到一般控制;③无效:患者的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心脏功能也没有得到恢复,急性症状未见成效。通过对急性心梗、急性心绞痛等治疗后的情况对比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每种疾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症治疗后临床疗效,见表1。本组100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经对症治疗后,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1%,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9%,急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6%。

表1  100例急性心血管病患者治疗结果[n(%)]








        三、结论
        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因患者体内血液与各组织器官交互过程中发生障碍而引发的突发性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等特点,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心血管疾病主要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相关数据表明,患者从发病到送诊时间在四小时内的患者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且死亡率较低,针对这一基本情况,我院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效果显著,因此,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急救护理,能有效缩短诊治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从而提升治疗有效率。
        由于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发病突然、可控性小等特点,因此需医护人员快速、正确的进行诊断,在进行评估时,要综合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史等综合评价,诊治时观察患者情绪,及时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病房安排时,根据不同患病种类的患者安排不同的病房,安排安静舒适的病房,确保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巡查,晚间帮助患者调节床头高度,采取按摩、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疲劳,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日间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但禁止高强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用药,定时进行检查,并分析检查报告,对患者当前情况作出综合评定,并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由于急性心血管患者发病突然,可控性小,病情复杂,因此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对病情进行诊断及其必要,我院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急救护理,在最短时间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以达到急救的目的。因此,对急性心血管病患者提供急救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及急救护理十分重要与关键,其能有效控制病情,从而达到急救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冬梅.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的护理特点分析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24.
[2]卡德尔·艾买提.探究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特征[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608-4609.
[3]张梅.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特点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07):182-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