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流程在鼻内镜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期   作者:李专 高红通讯作者
[导读]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的规范化护理流程。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的规范化护理流程。方法 回顾我院22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围术期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8例手术过程顺利,随访6~18个月,痊愈66例,基本痊愈115例,好转39例,自觉无效8例,有效率96.49%。结论 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给予规范化护理流程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术期护理;  护理流程
        目前功能性鼻内镜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有不断完善及提高的必要。笔者就我院22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围术期规范化流程护理进行回顾,并予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我科2013年7月—2019年7月共收治22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167例,女61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46.3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头痛头昏、嗅觉减退等症状。上述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其中全麻56例,局麻172例。均给予下述规范化护理,228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228例均获得满意的随访记录,随访6~18个月。
1.2疗效评价
        根据病人的自我感觉进行评价,其标准为:痊愈:鼻塞、脓涕及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双鼻无不适感;基本痊愈:有时仍有鼻窦炎症状,但较术前减轻80%以上;好转:仍有鼻窦炎症状,但较术前减轻60%以上;无效:术前术后无变化。
1.3结果
痊愈66例,基本痊愈115例,好转39例,自觉无效8例,有效率96.49%。
2 护理流程
2.1 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对患者讲解该疾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特别要让患者知晓该手术后需要长期门诊复查及换药的重要性。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第一天即开始,并贯穿患者住院全过程。待手术的患者大多数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性,既害怕术中术后疼痛,又担心术后效果较差,故易焦虑紧张,导致失眠 [1],这种紧张的精神状态可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影响治疗效果。我们通过和患者谈心,向患者介绍该手术的成熟性,向他们介绍手术医生的水平及成功病例,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1)督促并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如鼻部CT、鼻内镜检查等。(2)督促患者完成术前用药:强的松40mg,每日早餐前顿服,辅舒良喷鼻,每日1次,抗生素应用3~5天,术前3天口服止血剂。
2.2 术中配合
        2.2.1 患者准备 到手术室门口将患者扶入手术间,安置于手术台上,手术台摇至略偏右,头略高脚低位。常规连接心电监测,开放静脉通道,最后固定上肢。
        2.2.2 术中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出血量及生命体征变化,有异常情况时立即报告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局麻者给予半卧位,全麻者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半卧位可减轻术后疼痛及减少术后出血,还有利于伤口渗血从口内吐出,便于观察手术后出血量。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常规要填塞鼻腔压迫止血,鼻腔不能通气而须张口呼吸,有的患者不适应张口呼吸而感觉非常难受,故应耐心解释,告诉患者张口呼吸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口咽部有分泌物必须吐出,必要时用吸引器帮患者吸出。
        2.3.3 生命征监测 对于体质差,年龄较大的患者术毕回病房立即行多参数监测,给予面罩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等。术后患者常诉口干,如血氧改善可不吸氧,以免加重咽干。


        2.3.4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由于鼻窦解剖部位的毗邻关系复杂,如病变严重或解剖变异可能出现下述并发症。(1)出血。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少量渗血是正常的,告知患者术后出血的基本情况和处理措施,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可告知患者在额头敷冷毛巾,减少出血。术后护理应注意:①观察鼻腔出血量,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以防因填塞不紧导致出血由后鼻孔下流而隐性失血;②患者术后如呕吐胃内容物呈黑色为术中咽下血液所致,可不作处理,如持续黑便提示有活动性出血;③术后48h内嘱患者切勿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避免剧烈活动以免诱发血压增高和出血;④术后48h内局部冷敷以减少出血及疼痛。(2)眼眶并发症。鼻内镜手术最常见的是:①眶周淤血。主要是术中眶纸板的损伤引起的,轻者表现为眶周皮肤如涂脂样稍发红发暗,重者淤斑如“熊猫眼”。较重的术中即可出现,较轻的术后第一天出现。此并发症一般无须处理,术后给予冷敷,12h后热敷,几天后消失。〔2〕②术后注意观察眼睑有无肿胀,眼球有无突出胀痛。眼睑肿胀表示眼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或眶周有感染。眼球突出提示眶内有血肿,以上均为重症,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③复视多为术中眼肌受损或眼肌感染所致,应密切观察。④视力减退为鼻内镜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可能是眼底动脉反射性痉挛或损伤所致,应立即通知医生请眼科会诊协助处理。
        2.3.5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进半流质,全麻患者回病房6h后进食,1~2后改为普通饮食。术后适量饮食有利于体力恢复、伤口修复,很多患者没有食欲,拒绝进食,这与术后双鼻腔被填塞,吞咽时前额和鼻腔胀痛加重,伤口渗血增多有关。术后应鼓励患者进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
        2.3.6 鼻腔护理(1)鼻腔雾化吸入。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第二天给予鼻腔雾化吸入,2次/d,起到局部消炎及湿润鼻腔的作用。(2)滴鼻剂的使用。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第二天给予复方薄荷滴鼻剂,3~4次/d,亦可在鼻腔干燥时随时滴用。其作为缓解鼻腔术后的干燥不适,软化术腔内干痂。(3)指导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鼻腔自我护理:①鼻腔局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药物可在鼻腔局部发挥抗炎、抗水肿、抗变态反应作用,有效控制囊泡、小息肉生长,如氟替卡松鼻喷剂,喷药前患者尽量擤除鼻腔内分泌物,坐位,头低300,摇匀药液,交叉给药,即:左手喷右侧鼻孔,右手喷左侧鼻孔,这样可避免药物喷至鼻中隔引发鼻中隔穿孔。②鼻腔冲洗。1次/d,目的是冲洗术腔分泌物及干痂,清洁术腔,以促进黏液纤毛功能的恢复。冲洗时将冲洗器阀端置于生理盐水中,橄榄头对准前鼻庭,病人站立位,头前倾300,张口呼吸,一手挤压皮球,水被压入鼻腔,将术腔中分泌物和痂皮冲入后鼻孔,经口吐出,如此反复几次,术腔分泌物和干痂被冲洗干净。一侧鼻腔冲洗干净后,同法冲洗另一侧。要向病人交待的鼻腔冲洗的注意事项是:a挤压皮球不可用力过猛。b挤压时不可吞咽。c洗毕后不要用力擤鼻。上述鼻腔自我护理应持续3个月以上,这是因为鼻腔黏膜最终痊愈需要10~14周的时间。(4)术后随访,及时登记随访情况,预约换药时间。(5)制作患者鼻窦炎疾病基本常识手册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并留下医护人员的电话联系方式。经常组织患者健康大讲堂,讲解该疾病。患者出院前,向其讲解术腔恢复基本过程及鼻腔护理的持续时间、重要意义,指导患者牚握正确的鼻腔自我护理方法,并掌握出院后鼻腔综合护理的内容,包括定期随访换药;坚持鼻腔自我护理;按医嘱服用纤毛促排剂。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在直视下操作的,因该手术视野较小,位置深,特别是筛窦、蝶窦与颅底、眼眶及视神经解剖关系密切,如术中反复出血,术中出血较多,将导致术野不清,使手术无法进行,上述有关术前的护理及准备有明显的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它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术后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逐步成熟,临床注意力开始向手术后术腔护理及综合治疗倾斜, 因为术后3~10周,囊泡、小息肉和肉芽开始在黏膜缺损处生长,黏膜再生和病变同时存在并呈竞争性生长,称为“黏膜转归竞争阶段”。这种相互竞争可以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或创面愈合成为主体最终完成上皮化;或病变再生成为主流,形成迁延性炎症,影响手术疗效甚至手术失败〔3〕,本文所述的术后护理有助于使手术创面愈合成为主体而最终完成上皮化。综上所述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给予上述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提高手术疗效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贺 荆素卿 慢性鼻炎患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耳鼻喉科,2007,4:91-92
2. 严瑞珍,张小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8):456.
3. 许庚,李源,谢民强,等.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