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养生术中的经典之一,具有较好的健身效果。大学体育应从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 在充分认识这一传统体育文化属性的前提下, 与现代身体动作、运动习惯及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渗透其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调身、调息、意念法教学, 兼收并蓄,有所创新。
关键词: 八段锦,体育文化, 理念,身体动作
1 理念渗透问题
1.1从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渗透八段锦理念
包括八段锦在内的中国传统健身武术,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都比较丰富、庞杂、深奥。“传统武术技术的深层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从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其加以剖析能更透彻地揭示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1]。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文化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体育养生文化, 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功法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治病, 而是在于防病。八段锦的“八”字, 有学者认为并不是段的数目, 而是迎合于“八卦”之“八”, 表示此功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具有循环运转的含意。“锦”不同于“戏”, 而是由具有不同作用的导引功法组成的非常精美、优秀的养生功法。八段锦作为一种医疗功法,开始并没有套路, 是以散式功法被广泛传播的。套路八段锦的形成是八段锦功法的系统升华, 是发展到宋代的产物。至于后世传承的十二段锦、二十四段锦都是其本意的繁衍, 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八段锦的锦字有三层含义:(1) 从金从帛, 金表示贵重物品,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 后用来表示这个练习是比较珍贵而且华丽的。(2)代表织锦, 织锦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的, 说明需要连绵不断匀速进行。(3) 集锦的意思, 表示八段锦是把前人总结的练习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提炼的。
1.2从健身功效上明确八段锦要义
练习八段锦可以通经活络、和气柔体。中医认为经络是内联脏腑、外络枝节, 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通道, 不可不通。经络分布在人的皮下肉上。我们如果加大对经络和对某些穴位的刺激, 就可以达到畅通的目的。如练习八段锦时手臂的旋转有利于经络畅通, 再如“左右弯弓似射雕”时, 腿部虚实分明, 思想集中在用力的部位,其健身功效非常明显。
八段锦还有增力补钙、延缓衰老的作用。这是因为八段锦涉及到了一些平时很难运动到的部位, 起到了一个平衡作用。如第七节“攒拳怒目增气力”。要求练习时肌肉用力, 马步蹲裆, 使腿部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手指握拳和脚趾抓地的时候, 在加强肌肉锻炼的同时, 也使血液中的钙不至于流失。“背后七颠”强调的是蹲足跟, 可有效刺激生殖和泌尿反射区, 也可以起到补肾、壮腰的作用。
2 实践教学问题
2.1 注重调身法教学
入静调身是指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调整身体的体位和形态, 使身体各个部位都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放松状态。可从上到下, 也可从下到上。
如在学生站好体位后, 教师开始用语言提示, 让学生边听边从“头部、颈、肩向下一直到脚趾”进行放松。易松则易静, 放松的练功姿势才能持久。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 才易于排除杂念, 利于意念的集中与运用。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 气不顺则意不宁, 意不宁则气散乱”, 正说明了调身的重要性。
调身的姿势可分坐、卧、立、行四种。应根据练习功法的不同, 传授学生相应的入静调身姿势。
2.2 注重调息法教学
调息就是有意识地进行呼吸的调整和锻炼。呼吸锻炼是在意念活动的主导下进行的。呼吸掌握得好, 能够协调身心, 有利于练功者放松和入静。呼吸一般分为自然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1)自然呼吸法是以人自然呼吸频率和自然习惯进行的呼吸方法, 但要求比平时柔和一些。此呼吸可用鼻吸鼻呼, 也可鼻吸口呼。(2)腹式呼吸是通过锻炼逐渐形成的腹部起伏与呼吸相配合的呼吸。腹式呼吸对腹内脏器有按摩作用, 从而使活动功能增强。
2.3注重调意法教学
调意是指意念的集中和运用的锻炼。常用的有意守法和默念法。(1)意守法。将意念守持在某一特定的部位或景物上, 以一念代万念, 从而排除杂念, 达到入静的目的。(2)默念法。先选定练功口诀或数字, 内容有助于练功者入静, 不发声只默念。意念的运用不宜过重, 要做到“用意不用力”。
用意是轻, 是适当的; 用力是重, 是不适当的, 用意太过就是“力”。古人对用意的诀窍是“平平常常”。所谓“平平常常”, 就是不追求, 不执着, 不矫揉, 不做作,不消极, 不应付, 而是顺乎自然, 以不轻不重、不偏不倚为好。对初练功者说, 以宁轻勿重为佳。
2.4 注重程序教学
先学动作, 次加呼吸, 后加意念。八段锦重在肢体运动、呼吸、意念三者的统一。练习时要注意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 要使精神静下来。要求动作一致、准确、舒缓、匀长, 并运用好腹式呼吸。在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上, 起吸落呼, 开吸合呼, 松吸紧呼, 先吸后呼。在意念上要求专一, 意随形变, 用意要绵。
2.5 注重肢体运动教学
肢体运动教学要强调动作绵缓, 松紧结合, 动其肢节, 加强旋转。如“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要注意讲究圆活, 不要直来直去, 这样有利于血液运行。再如“摇头摆尾去心火”一节, 其目的在于加强头部及腰臀部位的旋转运动。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上肢放松、加强旋转。转头的根本目的是要刺激大椎穴, 中医理论认为大椎穴是阳精的总汇, 可以起到益气、通阳的作用。
2.6八段锦教学中总的原则
“三调合一”。刘天君老师在其《中医气功学》中对其的论述为:“三调是学练气功的基本操作内容,‘三调合一’则构成气功境界。”在“三调合一”的境界中,“三调”都存在,也都已经消失,即每一调的独立性都已经消失融合为统一的境界。“三调合一”的境界是有层次的。刚开始进入“调合一”的境界时,“三调”已融为一体,但对“三调”融合的认知尚存在。是“知道”自己处于“三调合一”状态,在意识上还有一定程度的主客观界限,并不是完全的“一”的境界,再经过更为深入的练习,意识中的“知道”会逐渐融入到“三
调合一”之中,成为“三调合一”本身的属性,这时才形成了完整的“一”的境界。
3结论与建议
在进行健身气功动作教学时, 有许多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本文只是从八段锦教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 (1) 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都是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但我们的八段锦与普通的体育教学又有些不同, 其中蕴含着中医的理论知识, 因此, 我们不能仅仅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去考虑; (2) 我们还可从心理暗示、情景教学、健身养生等方面多考虑, 以帮助学生动作得到提升、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加强。
在健身气教学中和与学生座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
3.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朝着人性化,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3.2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健身气功本身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健身气功教学相对于其他体育教学来说相对复杂,因此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材内容、重点、难点、方法等,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健身气功方面的专家请教,不断改进,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4 健身气功的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按照调身、调息、调息的顺序进行,不要盲目的要求速度,而忽略健身气功要求的神韵。逐渐实现由教师掌控和引导转向学生自身。
参考文献:
[ 1] 刘军, 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发展[ J] .体育文化导刊, 2007, ( 8) :85- 85.
[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健身气功·八段锦[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黄文晟(1995.01-)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研究生在读,团员,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研究。?